首页 -> 2006年第1期


让思想插上高翔的翅膀

作者:董新明




  这时候才明白,同它们过去结实的躯干比起来,它们变空了。它们忍饥挨饿地直往高处蹿,可是,肚子里空空如也;它们真可笑,就像空心的木偶或玩具娃娃一样。
  在这种真凭实据面前,再没有人能为它们的哲学辩护了;几千年来再也没有人提到它了。
  大自然——永远是宽宏大量的——半年之内就弥补了这种损害,让一切野生植物依然照往常一样生长着。
  那个像河神一样蓄着长胡须的老诗人,在长期隐退之后出现了,他欢欣鼓舞,歌颂这个新时代。“就这样吧,亲爱的人们。紫罗兰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细小;柠檬树就美在它优雅的形状。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本来就是美好的:宏伟的橡树、脆弱的大麦都是美的。”
  大地又结了果实,牲口长了膘,人们也得到营养了。
  但是芦苇——那些造反头子——却永远带上了它们耻辱的标记:它们空了,空了……
  
  品读
  不要把此文当作科普小品来读,否则你的思想就会陷入误区。
  这是一篇融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哲理美文。作者赋予芦苇、玉米、马铃薯等植物以人文色彩,借助哲理的思考和细致文笔写得一波三折,富有底蕴。这种“反向立意”的手法用得熨帖而又娴熟,令人叹服。
  
  丝瓜有了思想
  季羡林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丝瓜秧甚至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上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瓜秧经不住这一份重量,瓜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台上,却长出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那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考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品读
  耄耋老人季羡林与丝瓜“亲密接触”,让丝瓜的思想在他的笔下变得光鲜、灵动。
  文中的丝瓜是作者随意种下的,“无意栽柳”,居然拥有了物质的收获;而攀援而上的丝瓜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更让人拥有了一种精神的愉悦,拥有了一份哲理的思考。
  只要睁大发现的眼睛,启动思想的机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思想灿烂,情趣盎然。
  
  有思想的芦苇
  佚 名
  
  法国人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确实,在命运的洪流之前,人不是一块岩石,只是一根脆弱的芦苇。然而,人又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思考,是这根芦苇与命运对抗的方式,亦是人与万物的根本差别,那么,你还能说思考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吗?
  康德关于人的经典定义为后人多次引用:“人是一个在社会之中进行种种活动,并不断为这些活动寻找牢固根基的存在。”寻找牢固根基的过程,正是思考的过程。一位哲人说得好:“一只猫永远不会去想它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永远不会去想它做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人,才会思考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思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殷继光获悉自己身患晚期癌症之后,愤怒了。他并不惧怕死亡,他只是觉得有许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死神就要剥夺他思考的权利。他感到死神侵犯了他的尊严。而创作晚期的海明威在感到自己想不出什么好东西、创作的灵感枯竭之后,毅然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殷继光还是海明威,他们都将思考作为自己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将人的尊严建诸其上。
  思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思考,使人有尊严;思考,还能使人获得幸福。高位截瘫的史铁生曾多次想到死,感觉生活失去意味。但他最终选择了活下去,因为他意识到他还可以思考。是的,他无法像自己所崇拜的运动健将刘易斯一样奔跑如飞,但他仍可以做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思考。思考使史铁生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上帝同时降下幸福和苦难。哪些人将承担幸福,哪些人将承担苦难,什么时候承担幸福,什么时候承担苦难,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偶然性。然而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思索。通过思索追寻生命的意义,理解上帝同时给予人类幸福与苦难的深意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本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诚如孟子所描述的那样,命运“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柔弱的芦苇在卷走一切的命运的洪流面前无能为力。然而,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的声音又在我们耳边响起。是的,面对“物有必至,事有固然”的现实,我们还能思考。只要我们还在思考,我们作为人的标志就不会消失,我们的尊严就不会被丢弃,通向幸福的大门就仍然敞开着。
  思考,我们的救赎之途!
  
  品读
  这是一篇获得满分的考场作文。它的出彩点在于:
  1.论据丰富,来源广泛。引用康德、孟子及某哲人的言论,增添了本文的文化含量;援引了殷继光、海明威及史铁生的事例,或省俭、凝练,或取之于课本,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2.议论深刻,善于提炼警句。如首段、第四段、第五段中的有关文字,都是作者启动思想的结晶。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