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及应试技巧
作者:刘希贤
一、考点阐释
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考试层级:E级”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力。这属于创造性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它要求应试者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以强烈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作出品味鉴赏和价值判断。
“初步鉴赏”,说明要求并不高。近年来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考查,基本保持在“初步”的水平上,至于分析作品或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评价其“社会价值”之类的“高级”水平试题,还未曾出过。“鉴赏”,即品鉴和欣赏,它以读懂为前提,先弄明白写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然后才能进行评论。所以,这里的“鉴赏”,实际上包括“读懂”。
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诗歌的鉴赏。诗歌的鉴赏,一般以古典诗歌为主,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只是近三年才出现的。
二、历年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诗歌鉴赏题,就选材而言,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体式上,涉及诗、词、曲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扩展到现代诗歌;所选材料(包括选项中的材料)虽不直接出自课本,却都与课本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联系,常常是课本的有机迁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有修辞知识,文史知识,表达方式的知识,名句的记诵与理解,词语深层意义的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物抒情,咏史抒情,象征,映衬,意象,直抒胸臆),典故、风格、意境等等。可以说,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都涉及到了。
关于命题的特点,纵观历年来诗歌鉴赏试题,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一首,还是两首比较阅读;也不管考一道题,还是两道题,其命题方式有一个一直不变的特点,即都是选择题型,一般要求选出不恰当或错误的一项,即逆选题。这显然是有意识地降低难度,使考生可借助正确项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进一步弄懂。如果我们对试题再进一步研究,会发现,高考诗歌鉴赏题设置错误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无中生有。命题人利用知识点(或内容)的相近之处,利用考生容易出现的思维定式或粗心大意,将不合作品内容的说法暗中加入,或将作品中没有出现的内容插在正确内容之中,组合在一起。如1994年所考元稹的诗,其c项说“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其实前面通过叙述自己“遍绕篱边”直到“日渐斜”,写了对菊花的喜爱,并无描写。这就是将本来没有的内容硬塞到里边,鱼目混珠,造成错项。又如2001年现代诗赏析题。该诗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感受,而其D项却说“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就完全是无中生有。
2.张冠李戴。出题人利用容易混淆的概念,偷梁换柱,张冠李戴,考生如果对某些概念含糊,就容易出错。如1995年考题的D项就是利用文学作品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写景抒情、状物抒情等)之分,把本该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说成“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3.金蝉脱壳。出题人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脱离语言环境,故作曲解;或只揭示其表层意思,用表层意思代替诗中的深层含义(言外之意)。考生如不能整体把握诗的主旨、意境,而是望文生义,往往中了埋伏。如1998年考题“闲居少邻并”一句,把“少”(缺少,shdo)解释为“少”(幼年shdo),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又如1999年考题对“风灯照夜欲三更”的“风灯”解释,就是利用古汉语有时词性活用、名词有时可以用作动词的特点,将“风灯”这种物品解作“江风吹打桅灯”。
4.以偏概全。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同时考两首诗或考一首诗中两处内容的题。命题人把本来只是其中一首诗或一处地方具有的特点故意说成“都如此”。考生如果不一一细加对照,稍一疏忽,即跌入陷阱。如1998年试题本来只有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其第二小题c项却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这类形式的命题方式就属以偏概全。
此外还有一种出题方式,不是选取错误项,而是选符合题干要求的项。如1999年与2001年考题的第二小题,题干从诗中总结出写作特点,然后给出四组不同写作特点的诗,要求从文中选出写法与题干相同的一首。这种题首先在于理解透题干中所提示的写作特点,然后去选项中选出符合该特点的诗就可以了。如2001年试题第二小题题干说“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象中。下面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根据以上提示,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该特点的B项即可。
当前这种形式的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已经连续采用八个年头了,这说明它已经被各方面认同。我们认为,2002年高考中,这种命题形式应该基本稳定,而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怎样做诗歌鉴赏。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首先的、最根本的,当然应该全面打好语文基础,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这不是我们的这篇短文所能包容的,这里仅就做这类题的一些方法做一些介绍。
前面说过,一般诗歌鉴赏题为了降低难度,都是要求选出错项,因此学会分析选项说法不当之处,是做诗歌鉴赏题的重点。这里所说的选项说法不当,即出题人有意设置的陷阱。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无非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金蝉脱壳、以偏概全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看选项中的内容在材料中是否“有”。做诗歌鉴赏题,必须首先整体把握材料(诗歌)的主旨、意境、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去认真对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准确辨认,千万不可脱离材料想当然。如1996年考的是对元曲的理解。该诗就是对三国三个人物的英雄风采与业绩加以介绍肯定,最后一句“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是概括前面三位英雄人物的业绩——造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并非“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第一小题D项),也没有对三国英雄人物进行“比较”来表达作者“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第二小题c项)。这两条都是诗中没有的。我们鉴赏的是诗歌本身,一些同学往往不管材料的内容(该曲的最后一句)是否在说人物,而只是在那里想当然,觉得鼎足而立的三国英雄就是刘备、孙权、曹操,结果就错了。还有的同学看到“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就想到《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