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0期


感知·感受·感悟

作者:姜有荣




  在积极推行“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的大背景下,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以其前瞻的阅读理念成为今年高考的一道亮色。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它启发我们必须从感知、感受、感悟三个层面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序列,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一、感知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阅读教学中的“感知”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是整个阅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培养:
  
  1.文化积淀
  文化积淀是学生阅读的“底气”,“厚积而薄发”准确地阐释了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今年的高考语文上海卷来看,它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①文学常识的储备
  高中学生文学常识的储备必须紧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作家作品、文学体裁”三条主线,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它能帮助学生站在“文学史”的高度去审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创作个性。如:
  第1题: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和《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
  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从外国文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应知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从作家作品角度,应知晓他的国籍、代表作;从文学体裁角度,应知晓他的悲剧、喜剧、十四行诗。有此明晰而厚足的文学储备,该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②文化常识的储备
  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解释字句和理解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卷气和文化涵养。高中学生文化常识的储备应立足课本,放眼博览,在“大语文”的星空里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如:
  第7题: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
  (1)名正言顺 (2)开天辟地 (3)图穷匕见
  (4)钩心斗角 (5)画蛇添足 (6)精卫填海
  (7)黔驴技穷 (8)卧薪尝胆 (9)落花流水
  出自□ □ 的成语:_____________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____________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
  该题从汉语知识来说,涉及成语的来源分类;从取材范围来说,涉及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它们有的源于课本,有的出自课外。没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准确作答的。
  ③名言名句的储备
  名言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识记一些名言名句,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不无道理的。如:
  第19题: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这三句依次出自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甫的《水槛遣心》,均是写雨的千古名句,凝练传神,意境深邃。无论从鉴赏品味的角度,还是从写作借鉴的角度,都有其识记的价值。
  
  2.整体感知
  国家教育部2002年5月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要“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的意义在于它与作家创作思维流程的“合拍”,作家的创作活动总是先萌发一种思想、观点或感情,然后构建其创作的提纲,再在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为此,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必须循着这一流程进行;否则极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误区(这种与作家创作思维流程相悖的阅读误区一度是制约阅读教学效果的“瓶颈”)。整体感知有以下两条循序渐进的思维路径:
  ①整体感知文章的观点
  阅读一篇文章,你首先必须知晓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阐述一种什么观点、表现一种什么感情。这可以通过“跳读”的阅读方法来完成。令人欣喜的是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第一篇阅读材料就详尽地阐释了这一阅读方法,这无疑为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观点提供了一把钥匙。如:
  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阅读材料共七段,运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我们便可发现作者反复呈现的观点:
  一段: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
  二段: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段: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
  四段: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跳过的地方。
  五段: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六段: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
  七段: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
  考生只要掌握住整体感知这把阅读的钥匙,巧妙地运用“跳读”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快地把握住这篇文章的观点。
  ②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作者构思的提纲,它在文章中往往有其明显的标志。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扫视出文章的大致轮廓,进而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如:
  第8题: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口口到口口,较为详尽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这篇阅读材料共三段,其中第二、三段是详尽说明部分,两段的首句分别是:
  ①“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
  ②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
  抓住了这两个总领句,文章的思路已非常清晰:从形式到内容。再抓住第三段首句中的“也”,说明两段同论一理:成语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
  3.揣摩词句
  命题者常常选取原文中含意深邃且较为隐晦的词句,要求考生作出正确的理解或阐释。为此,考生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对这些词句的多重义、潜在义、比喻义进行悉心地揣摩,逐步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揣摩习惯。
  ①多重义的揣摩
  词句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又是单一的。这单一意义的选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仔细揣摩。它的思维特点是“辨析”。如:
  第24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讳”在古汉语中有三个义项:①[动]隐瞒、避忌;②[名]所隐讳的事物;③[名]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谓之避讳。结合句意揣摩,“讳”前有副词“皆”限制,“讳”应为动词;结合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