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现代文阅读几项基本能力训练
作者:赵大鹏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活动的实用价值,大量的阅读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这时,阅读能力就具体化为处理信息的能力:辨析、判定、筛选、组合、转换等等,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辨析能力。
辨析,指辨析信息的各种形态:这样表述不等于那样表述,这样表述与那样表述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一种语意可以兼容多种样式的表述,表述貌似相同,语意很可能大相径庭……这些,每年高考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阅读测试都要涉及,平时语文学习中偏偏缺乏甚至几乎没有这项训练,因此,考前必须进行专门训练。
训练中,要努力培养严密思考、精确表述的基本功,要养成善于敏锐地辨析不同形态的信息之间细微差别的能力。
让我们以2001年19题为例,谈谈辨析能力的特点以及辨析的基本过程。
题目: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下面是原文的最后一段: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丈,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辨析备选答案的表述与原文表述的异同,是解题时常用的辨析形式。原文中说“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从范围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可见,“二句”指的是“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B项则说成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从指代关系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也就是说,用“飞燕”意在比喻而不是比较;C项“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则用“比较”曲解了原文的说法;D项“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正是对原文中“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的正确转述。
可以说,这道试题的解答过程大体展示了“辨析”的基本过程。读准原文,读准备选答案,准确辨析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有时,“辨析”的对象是四个备选答案,“辨析”的任务是看四个备选答案中哪一个是对文中某个概念的正确(错误)阐释。
例如,1998年23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下面是文中有关文字: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四个备选答案都是阐释“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辨析的时候,要抓住“转”这个关键动作。A项“产生额外特性”,B项“产生……额外基因”,C项“杂交”,说的统统不是“转”;只有D项“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才是对“转基因”的正确阐释。
概括能力训练
高考试题涉及的概括能力,主要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内容要点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复述冒充概括,二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三是偏离规定的话题随意“概括”,四是以偏概全,五是以罗列代替概括。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怎样进行概括能力训练。
1995年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下面是第二自然段: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一种弊端:“读古书不问用处”,就犯了用复述冒充概括的错误,“读古书不问用处”只是对原文的简要复述,没能概括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可以概括为“死读古书”,“死记书本”。“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概括为“不管应用”正确;概括为“轻视实践”更好。这第一种弊端的正确概括是: “读书只想死记内容”或“死记书本,轻视实践。”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二种弊端:“学习上的教条主义”,就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把这“教条主义”具体化——“生搬硬套作文程式”,就是正确概括了。
概括内容要点时,角度一定要正确,不能偏离话题范围而随意“概括”。“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拿‘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