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要领

作者:曹 阳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和北京试卷的第16题考查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两卷的共同特点是增强了主观题的分量和作答的开放性,指示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做文学鉴赏主观试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这种能力呢?首先让我们了解2002年全国试题和北京试题的考查点所在。
  全国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道考查题抓住“折柳”一处,实际上考查了两个考点:一个是语言的内蕴,一个是思想感情。
  北京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一②题。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 ] [ ]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这首题的第①小题是以客观题考查,AB两项考的是形象,C考的是技巧,D考的是语言和技巧,E考的是思想感情。第②小题以主观题考查。通过比较,进行综合考查。
  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考查点在语言、形象、思想、技巧四个方面。用中国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张伟明先生的话说,考查的有关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些考查点的选定;符合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规律,我们进行诗歌鉴赏训练,也要重视这几个要素,并且遵循这几个要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那就是“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情感)——技巧”
  
  高考古代诗文鉴赏题解题要领之一:从语言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高考中的鉴赏,要从语言人手,做到准确理解词语,体味词语的内蕴。
  1.准确理解词语
  
  小 村
  梅尧臣(宋)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叹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对诗中词语不恰当的一项解说是,“嗟叹生计”句中的“此”指的就是“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这显然犯了“缩小范围”的错误,“此”应该指“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2.体味词语的内蕴
  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久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
  
  高考古代诗文鉴赏题解题要领之二:感受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草木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如果设题说“‘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了大海浩瀚的景象,意境清朗阔大,色彩缤纷绚丽,境界辽阔高远,令人赏心悦目”,是否正确呢?不正确。因为秋风阵阵,白浪滔天;百草竞长,瑟瑟作响。并没有缤纷绚丽的色彩,也并非只是使人赏心悦目,相反,使人感到在阔大的意境中有几分悲凉,这正是作者凄凉寂寞心境的写照。
  我们要既善于借助各个意象展开想象,又善于联系作者和时代,才能正确把握意境。
  
  高考古代诗文鉴赏题解题要领之三:领悟思想感情
  
  诗歌形象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先举个情感体会不当的例子,如:
  
  题木兰庙
  杜 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乡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如果说“第三句是说木兰多少次想到家乡父老,想到家人即将团圆,于是端起酒杯,开怀畅饮”,是否正确呢?不正确。因为花木兰作梦也希望“对镜贴花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