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洞见 玄心 智慧 深情
作者:郭力众
“诺,恣君之所使之”这句答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后此时的心结已然打开,心中的主意已然下定。触龙的点题收束,真可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我们也不难想象此时此地的君臣二人相视一笑的愉悦之情,达成共识之后的融融乐意。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来说触龙,那就是“非老狐狸不能为也”。
三、智慧
左师触龙确实是一位大智者,在是否让长安君质于齐这件事上,能够立于局外,冷静观之,理智处之。如前面所述,当诸多困难一齐袭来,内外交闲之时,就以赵太后之政治头脑和魄力也难以理其头绪,以致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也难以接受。从“明谓左右”的“明谓”可以看出,此时赵太后态度顽固而蛮横。而左师触龙却能静心相观,热情相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说服太后使长安君出质于齐。长安君若能出质于齐,则齐兵出;齐兵出则秦兵退;秦兵退则赵国安。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大智慧和超群魄力,“愿见太后”。同时,在游说太后的过程中,又能凭借句句“闲情”,看似无心插柳,其实已是绿柳成阴,打动了太后,顺利完成了说服任务。与其说这是一次说服的过程,毋宁说是一个智者心智的流露,是一次大智慧的展现。他与太后的谈话,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他成功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完成了与太后心灵的对撞与契合,既显示了作为臣下的一片忠心,又维护了太后的尊严;既考虑了长安君的长久之计,又保全了赵国的根本利益,收到了一石多鸟之效,展示了一个智者的风采。
四、深情
《文心雕龙》上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触龙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除了他过人的机智、巧妙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以情动人”。先看人题,触龙用人之常情打开了话题。作为一名忠心的老大臣,关心君主实属常情。尤其是此时的赵太后,其心情的沮丧,可以说是灰暗之极,而一些大臣却于情不顾,进行强谏,更令其失望。而此时触龙的问候,怎能说不是一番真情流露呢?这是其一。作为转承,触龙是从亲情方面引起太后的注意的。父子人伦,关怀有加,实是常理。“贫家有子贫亦娇,骨肉恩重哪能抛!”以此为引子,引出了太后的母子深情。这是其二。说服太后的目的,既是为了赵太后,也是为了长安君,更是为了整个赵国。最后的结果,表面上看来,触龙丝毫没有涉及到赵国百姓,只是从长安君的长远之计着想,只是从赵太后的角度出发,其实事实上真正受益的不是整个赵国的百姓吗?一旦战争发生,最后受苦受难的还不是老百姓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左师公的良苦用心,不可不察。此其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触龙的款款深情,不仅仅说服了赵太后,同时也打动了无数读者,让我们至今读来仍为之感叹不已。
《古文观止》曾这样评价这篇文章:“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的确不妄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