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巧化材料为话题 难题也会变容易

作者:梦 阳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从形式上看,今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似乎应属材料作文,但根据其要求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以及“三自”原则来看,似乎又具有话题作文的特征。那么,就不妨把作文题转化成与“材料内容及含义”有关的话题,写成话题作文(因为当前学生多练习话题作文,对此很擅长),而且可以设计出多个话题,这样写作范围无形中也就扩大了,相应的写作难度也就降低了(要注意的是作文切莫脱离材料的内容,但根据“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要求,可以只选取材料中的一点内容即可)。
  那么,可以设计出一些什么话题呢?
  其关键是读懂材料。细读之,就会发现其主旨就在丛飞及其受助者、小李及那位四年级女生的表现中。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1. 丛飞节衣缩食还不忘资助贫困学生,很明显这是一种无私的爱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传承,无疑是值得我们歌颂的。
  2. 丛飞病危时,他所资助的对象无人来看望被披露,竟有某受助者还埋怨,这正说明了感恩的缺失,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更应该把爱的火把完美地传递下去,使之更好地照亮我们的心灵。
  3. 丛飞不责怪受助者的所作所为,更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体现了他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这更应为我们所效仿。
  4. 四年级女生的行为恰是感恩的真实体现,体现了少年心灵的纯洁,说明了爱的火炬正在蔓延,这也正是我们可以相信中国的未来的鲜明论据。
  5. 由材料中“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的行为与四年级女生行为的对比,我们还会发现少年心灵的无瑕、某些成年人心灵蒙尘人生观庸俗等。
  明白了这些,再结合要求,就可把它转化成以下话题:
  “爱”、“奉献”、“境界”、“胸怀”、“感恩”、“付出与回报”、“把爱传递”……
  据此,就可进行如下立意:
  1. 学会感恩;2. 弘扬传统美德;3. “人”字应该是相互支撑的;4. 善行永远美好;5. 人人需要爱;6. 奉献,不落的太阳;7. 让我们做爱的传递者;8. 予人玫瑰,余香在手(丛飞的行为感动了中国,被诸多人怀念,亦可看作“余香”);
  9. 爱,不图回报;10. 活出一种境界;11. 呼唤美德;12.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还要深入;13. 莫让世俗蒙尘心灵(后三者侧重于对材料中那几位年轻人的行为立意,这样仍符合“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当然,还可以辩证地剖析,阐明丛飞和那个四年级学生做法的意义,同时指出类似丛飞救助对象做法的不妥等。
  从这些立意来看,同学们都并不陌生,恐怕还多属老生常谈,那么,此时,最好不要写成议论文,因为很难出新,所以就要在文体上下些功夫,比如可以写成小小说、剧本、日记、访谈、故事新编、童话、书信、网聊等形式,会给人一种新颖感,从而赢得青睐。
  
  满分作文选评
  
  爱,更需要“复制——粘贴”
  □甘肃一考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也是对一个社会中冷漠人群的最震撼人心的呼唤。(开篇破题,切入直接而简洁)
  习惯了在快捷的信息网络上生活的人们,每天不知进行着多少次的“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操作。可你试着将一些人类的美德类似地操作过吗?(过渡巧妙)请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妙的操作,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插入语简约明了,不仅自然地解说了标题,而且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
  第一次从《读者》上读到丛飞的故事,让我感动到流泪,更让我羞愧到脸红。(不着痕迹地切入材料,正符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的要求)二十岁了居然没有自发地捐过一次钱,习惯了对身旁受难者的冷漠,甚至特别地轻视他们。念小学的时候,还知道偷家里的一块干粮给乞食者,后来慢慢的就不这样做了,开始去呵斥他们,大家都这样,原来我们学会了把爱“删除”这个操作。(在自我解剖式的对比中凸显了对“爱”的呼唤,并进一步深化了开头。同时,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还增加了文章真实性与批判力量)
  从内心说,把爱“删除”是不快乐的,你内心永远会随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但你永远会记得小时候当你把食物偷递给乞食者时他给你的那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激笑容。(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暗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学会把爱“复制”、“粘贴”,你就是爱的天使,我崇拜丛飞,崇拜白芳礼老人,还有小李和他的同学们以及这些传播爱的领头人,但我更爱捐出自己全部压岁钱的那个同学。(巧妙层递,彰显鲜明观点)因为她知道不只是接受,更重要的是付出。一颗感恩的心永远是一个盛放爱的晶莹透亮的水晶盆,一张拉不下的面子,仅仅是一张漏洞百出的网,真的有点儿可憎。(比喻新颖,对比生动,于无言中即把主旨形象地道出)
  爱,需要每一个人去“保存”、“复制”和“粘贴”,而不是仅靠一个人或一个基金会去传播。社会需要丛飞、白芳礼、李亚鹏和王菲的爱,更需要的是每一个伸手投足间的爱,爱可以“积小流成江海”。(再次发出“爱的呼唤”,表达强烈的心声,虽用语简单,但掷地有声)
  爱,没有“删除”,也不只是“保存”,它更需每一个人去“复制”,去“粘贴”,只要人人都“粘贴”一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反复的呼告中,收束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显得首尾一体、自然圆融)
  
  满分揭密
  写作有些陈旧的话题,在立意上想要出新确非易事,而若在形式上进行些包装则出新很易,自然也就容易打动阅卷老师。此文作者看来是深懂其妙。其能借用“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电脑术语,并巧妙翻新,自然会深受阅卷老师青睐。其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更是起到了平中见奇、俗中见新之妙。再加上紧凑的结构、精炼的语言,自然也就弥补了文章稍显单薄的缺陷而脱颖而出了。
  
  落红
  (化用名诗中的典故,不仅增加了题目的诗意,而且暗示了题旨,实有一箭双雕之妙)
  □甘肃一考生
  
  今生,上苍给了我一个凄美的名字,叫做落红,来世你看不见我的美丽,我只愿更名为春泥,默默地奉献我自己。(以“落红”为叙事者来展开内心独白,既新颖有趣,又化用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彰显了考生的文采与机智,并恰切地契合了材料中的“奉献”这一角度,实在高妙)
  我当然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美丽与光辉,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季节,我就是其中最漂亮的一朵,我曾骄傲地在枝头上颤动,喜欢人们为我驻足留恋,特别是细细的春雨过后,我留住了“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晚上更惹得东坡居士“故烧高烛照红妆”,这就是我的骄傲,我要吸取每一丝阳光的能量,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在诗性的回忆中为“感恩”张本,看似与主旨无关的闲笔,实有脂胭斋语“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之妙,体现了考生铺垫之能)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