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作者:黄蔼北

早晨咖啡面包。午、晚两餐都有肉吃。房子不需付租金,因而算起来,像郑起麟这样的计时工。每月可剩余一百多法郎。而像父亲他们那样的计件工,便可以剩余大约二百多个法郎。
  当时在木棚中一同居住的,有郑超麟、汪泽楷、牵慰农、尹宽等人,最多的是安徽人。1922年6月9日以后,王若飞和他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来到蒙达尼的哈金森工厂做工。也住到了这个木棚里,他和父亲从此相识。此后,他和父亲相交甚深,战争年代还曾互赠照片,作为留念。他送父亲的照片,一直存放在我们的家庭影集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没收后遗失。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田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两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选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在哈金森工厂》)
  1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传主进入哈金森工厂后,人生出现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成长得没有这么快。
  B 一般情况下,传主做鞋子都要比别人多一倍,所拿的工钱也就很多。
  C 作者实地参观了当年父亲工作的场所,为其规模大和职工多而赞叹,也为父亲当时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而高兴。
  D 在作者参观回来后,启发父亲回忆这段生活。可是他还是不知道他当年做工的厂房是埃菲尔设计的。
  E 哈金森工作之余,传主也很少看书。但是跟大家熟悉之后。经常说笑话。开玩笑。
  2 作者描述道:“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你是怎样理解“转折点”这一词语含义的?
  3 在节选的篇章中,作者描述了传主工作、生活方面的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
  4 结合上述文段,请你说说传记创作应注意哪些具体环节?
  
  参考答案
  
  “赏读吧”:1 AC(A项这里偷换时间概念。巴、冰长谈是晚饭后开始,到深夜结束的。C项把巴金当作弟弟看待,不是1985年才有的,根据原文信息。她很早就将他视为弟弟。)2 这是一道探究式试题。认为好的:因为后面明确指这是冰心对巴金的敬佩之情的表现,也是对弟弟般的巴金的关切和提醒。认为不好的,可以这样说:名家笔下也会有笔误,这词带有“对别人有意见”的意思。这里用得不当。因巴金、冰心是知心朋友。不存在隔阂和意见。3,他们建国后相见的时机很多。而真正长谈的就是1980年的那次出国访问。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可见他们是倾心交往。印证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4,这是他们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生的高度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情,所以她要珍藏。他们继续互相鼓励,抱病笔耕,并肩作战,写出寓有激情和思想锐利的文章,喊出依然是那样有力的声音。他们真的是晚霞似火,为国家、民族而忧患,而思考。他们在生活上、健康上互相关心。感情上的交融。使他们彼此深深地理解。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晚年生活因此得到滋润、抚慰和温暖。感受到鼓舞和力量。这就是其内涵。
  “亮利剑”:1 BC(B项根据原文,传主应比郑超麟做鞋子快一倍。“别人”一词用得不准确。C项“为父亲当时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而高兴”是强加因果关系,文中没有涉及这一问题。)2 作者认为。传主在哈金森工厂不仅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而且认识了很多对他一辈子影响很深的革命者如王若飞等,性格避渐开朗,能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所以是其“巨大的转折点”。3 (1)在工厂每天工作的时间;(2)传主每天能做二十双鞋,值十五六个法郎;(3)居住条件和传主的每月工资;(4)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乐观的精神。(答对三条即可)4,作者描写传主的生活工作等情况,首先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她采用了眼见、采访当事人和其朋友、工号卡等具体实事来印证自己文章的可信度;其次用语要朴实,以平实的语言来打动读者,不能带有主观性;第三,时间、地点、数据、人物都应真实可靠,包括5370的工号、2月14日、1922年6月9日等数字都一清二楚。(答对两条即可)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