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经典文学名篇解读词七

作者:魏建宽

“参加葬礼的名人”。不过,这倒让川端康成较之于一般的人更早地洞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人面对死神的无奈。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较一般的日本作家的文字更多了一份哀婉,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明白了这一点,当你读到《雪国》中这样的文字时,你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她的声音,美得几近悲凉。那么激扬清越,仿佛雪夜里会传来回声似的。”
  “村里一片沉寂,仿佛沉在深渊中一般。”
  “那暮景流光,岂不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
  四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再阅读《我的伊豆》,我们或许更能体味到《我的伊豆》的神韵。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其实,这是川端在背面敷粉,在川端康成的心中,伊豆又怎么不是一首诗呢?少年的川端正因为那次伊豆之旅,一次青春的、诗意的旅行,使得他从一座悲城中突围而出,那座悲城是亲人相继去世带给他的。是伊豆,使川端的青春忧郁症得到了治疗。川端怎不会由衷地说这是“我的伊豆”呢?
  “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我的伊豆》全篇多次运用对比,写到了伊豆的历史变化。昔日的流放地与外国黑船入侵的地方,已经成了日本的“一座大花园,一所大游乐场”。川端康成的叙写尽管十分平静,不过,我们请别忽略这样的文字:
  “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随时可以听到马车的笛韵和江湖艺人的歌唱。”
  “内伊豆的海岸线多像一曲素朴的牧歌啊!”
  “所有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当成了旅途中的乐园和画廊。”
  这些文字,流露出川端康成对古朴美、宁静美、自然美与即将消逝的风情的美的欣赏与赞美。
  这样的欣赏,是带着浓浓的怅惘的,也是带着深深的感伤的。
  五
  伊豆的温泉,是川端康成于《我的伊豆》中浓墨重彩介绍的对象。川端康成写了温泉形成的地质原因,但这决不是目的,川端是要借火山写出日本男性的阳刚之美。川端写温泉,还以“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和丰足,这种女性般的温暖与丰足,正是伊豆的生命”这样奇妙的文字,写出了伊豆温泉的阴柔之美。有了这样的文字做铺垫,川端便可以恣意地直接赞美伊豆的女子:
  “尽管田地极少,但这里有合作村,有无税町,有山珍海味,有饱享黑潮和日光馈赠、呈现着麦青肤色的温淑女子。”
  川端不愧为文学大师,他的文字绝无闲笔,处处有照应。
  开篇作者说伊豆是“诗的故乡”、“日本历史的缩影”、“南国的楷模”、“山色海景的画廊”,集中介绍温泉的这两段文字,不正是处处照应着这四个点尽情地向我们读者展现伊豆的美吗?
  六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与欣喜的事,他在答谢词——《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却以大段大段的文字讲述着自杀。
  “现在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样透明,又像病态一般神经质的世界……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大自然的美,而又想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日本的一休和尚也曾两次自杀,看上去他像一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然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禅宗僧侣。”
  川端康成是一个对生命的意义追问欲极强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把战后的生命当成余生,这余生并非属于自己,而是日本传统之美的表现。”
  他写出了《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这让他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也为他的日本民族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在他看来,他的使命完成了。
  怎样同自己的生命告别,使这一场告别也成为一个美的行为呢?对于一个“美的猎人”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川端康成想明白了:“残香燃烧的声音听起来仿佛使房子着火;香在落下的声音听上去犹如电闪雷鸣。所有艺术的极致,就是这临终的眼。”
  川端康成口含煤气自杀而死,像一支残香燃至尽头,但不是无声地燃到尽头。他的自杀轰动了世界,的确如“电闪雷鸣”。
  我更认为川端的离去,是一朵开得艳丽至极的樱花决绝地告别枝头,回归泥土,回归大地。
  “美的猎人”离去了,猎人留下的“猎物”还在,那就是他的一部部作品!
  文字中有川端康成的灵魂,也有一个民族的灵魂,《我的伊豆》就是体现其精神的一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