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广义文生动形象两方案

作者:徐姗姗 蔡 强

众还没看上,已经送到洋老兄面前了。洋老兄夸赞了几句,说了声“OK”,给了个什么奖,于是乎便成了“国际大奖”,被吹得天昏地暗。但究竟怎样,中国老百姓暂时无从知晓。后来国人一看,实在有些倒胃口,但既然有洋老兄“高见”在先(反讽),名声早已大噪,国人也只好叹气。是中国人欣赏能力低,还是洋人的嘴有权威,个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不仅如此,洋人的嘴还能决定某些国人的前途和命运。前几年包头九中有个陆家羲老师,数学研究在60年代便有重大突破,但国内无人承认。到70年代,其论文在美国发表,引起震动,洋老兄说了几句夸赞的话,于是乎,陆家羲成了国内新闻人物。可是晚了,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再也无法听到国人的赞誉。试想,洋老兄若不开口,他还有出头之日吗?难说。真可谓“古之有伯乐,今之有洋人也”(讽喻)。
  其实,老外的嘴并非神明,也有出错的时候。且不说外国的西餐并不比中国的传统食品高妙,就是对某些科研成果的评判老外也会出现失误。例如199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桂冠,由英国人罗伯茨和美国人夏普摘取,理由是他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断裂基因”。然而历史证明,“断裂基因”的最早发现者应是中国生物学专家周芷。她在1970年发表《断裂论文》时,因为和罗伯茨同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只好共同署名。周芷理所当然署名第一,罗伯茨排名最后。可是最早的发现者却与诺贝尔奖无缘。有人曾就此事询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位名叫林格特的评委说:“无法答复。”看,老外的嘴也会出错,也会敷衍塞责。
  凡是嘴,皆血肉组成。中国人的智商既然不比外国人差。想这嘴也定然不比老外弱。外国人既然不是“圣上”,从嘴里吐出的也并非都是“玉言”和“莲花”。奉劝某些人,不要把“洋人的嘴”看得那么高,把“自己的嘴”贬得那么低,好像“自己的嘴”只配嚼洋人的残唾,仰老外的鼻息。嘴虽然相同,但是嘴的主人的心态却有不同,这大概是造成嘴与嘴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吧!(结合题目,揭示论点。)
  鉴赏与借鉴:
  这是一篇批判国人崇洋媚外言行的战斗檄文。作者抓住“洋人的嘴”及某些国人的态度,纵横联系,鞭辟入里,从“吃”和“评判”两方面进行解剖,令人耳目一新。由“嘴”深入到人的灵魂。摆崇洋的表现,揭崇洋的实质,查崇洋的危害,切中时弊,发人深省。作者有时故意说反话,有时又说真话,增强了讽刺效果,读来饶有趣味,辅之以严肃庄重的批判,使观点简洁有力。全文亦庄亦谐,辛辣犀利,妙趣横生,带有鲁迅杂文的风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