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实现“对话”的途径在哪里

作者:王 君 林 跃 刘占泉




  实景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住校生,你们经常想家想妈妈吗?
  生:不——(部分学生面露愧色,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笑声。)
  师:其实啊,同学们不用不好意思,王老师认为想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想妈妈的诗,这位想妈妈的女儿就是青年时代的冰心奶奶。那么,冰心奶奶当年是怎样想妈妈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随着朗诵一起走进她的情感世界。
  (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
  师:1923年,才二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
  (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生:最后一节。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万水千山”读得不够好,来,四个小组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
  师:有的读得慢,有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出对妈妈的思念。
  师:为什么?快岂不更能表达想回到妈妈身边的情感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距离的遥远、思念的悠长。
  师:说得真好!来,我们用朗诵把遥远和悠长表达出来。
  (学生慢而深情地朗诵最后一句)
  (自评:以上是教学第一板块,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让课堂被真情萦绕。)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冰心奶奶是一位世纪老人,她活了九十九岁。1999年,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得知《纸船》将要入选初中语文新教材,非常高兴,于是就给全国的小朋友们写了一封信,题目叫“又寄小读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
  生:想!(学生兴致盎然,推荐一位朗诵好的同学读多媒体课件上的信。)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将入选初中语文新教材,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小橘灯》一样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师:冰心奶奶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的大作家,修改她的作品同学们怕不怕?
  生(兴致更高):不怕!
  师:同学们是好样的!送大家一句王老师的名言:“我就是我,我的观察和见解与众不同。”
  师:好,现在我们就以四人为一小组,字斟句酌,争取把《纸船》修改得更漂亮。
  (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时间不少于五分钟。)
  师:好,请大家暂停。现在请班长主持讨论。
  (老师坐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班长: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亮出自我风采。
  生:诗歌第一句是个病句,“我从来不肯妄弃了”既是将来时又是过去时,这样的表达是矛盾的,应该把“了”字去掉。(众笑)
  生: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用得不够好,有一种随意的感觉,不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班长:那你建议换成什么字呢?
  生:我觉得用“放”字比较好,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儿很浓。
  班长: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抛”字不能改。这个字比“放”字更有力度,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
  生:“放”字给人的感觉是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而在茫茫大海上,作者的心境和目标一样迷惘。用“放”不符合实际。
  生:“抛”可以在空中划出一道孤线,有一种动态美。
  生:“抛”这个动作和天风海浪相呼应,表现了一种发泄的情绪,作者哪里是在抛纸船,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寂寞,一腔思念之情啊!(掌声)
  生:我认为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放”字也能体现出冰心的一往情深。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而且从第二节来看,风很大,浪很急,作者不是在一叶扁舟上,而是在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上,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海风劲吹,冰心站在船头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纸船在随风飘舞。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掌声)。
  生:他的发言提醒了我,既然是在远洋轮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舟”就应该换成“轮船”才比较准确。
  生:我不同意,古代的舟就是船,用“轮船”二字,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
  生:关键不在这里。远洋轮肯定大,像泰坦尼克号(众笑),但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再大的船也是渺小的。而“舟”这个词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冰心当时孤独寂寞的心情正相称。“轮船”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鼓掌)
  师(情不自禁):大家说得真好!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中表现了“舟”“帆”一类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呢?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和冰心奶奶商量,第二节最后一句中,为什么用“流”呢,我反复读了好多遍,都觉得不太妥帖。
  生:我也是。流的是水,不是纸船啊,冰心奶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吗?
  生:是不是要表现“随海漂流”之意?
  生:我建议冰心奶奶改成“漂”。“漂”字多美啊,和“抛”字一样,把作者美好而又缥缈的希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我不同意。这里不是水之流,而是心之流,冰心奶奶的心中有一条河,这条河是那样明确地流向母亲。
  生:我想问一问冰心奶奶,为什么最后一句不直接用“我的爱和悲哀”,而要用“她的爱和悲哀”呢?
  生:为的是和倒数第二句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相呼应。
  生:我认为这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的,第一句作者直呼母亲,当然后文就以女儿相应,这样才能前呼后应嘛!
  师:变换人称有必要吗?
  生:不变好,全文一脉贯通,诗情才能突出。
  生:变了好,能够表现出作者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生:变了好。老师不是说行文富有变化才美吗?
  生:该变的时候就必须变。诗中这样一变,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动情的呼喊和诚挚的心灵自白,就好像看到作者正伏在母亲的胸前痛哭。人称一变,情感的距离就缩短了。
  师: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我觉得“你”应该换成“您”,这样才更能体现出冰心奶奶对妈妈的尊重。
  生:我认为不好,用“您”显得太生分了,与自己的妈妈不用这么客套。
  ……
  (自评:这是教学第二板块。以一封信掀起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吧!王老师先说怎样?
  生:行!(教室里有轻松宽容的笑声。)
  师:我最喜欢诗歌的最后一句。你们看:纸船是有形的东西,而爱和悲哀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纸船怎么能承载无形的情感呢?这本身就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但我觉得这句还不够美,还不够形象。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我想妈妈想得要命的时候,就忍不住要流泪。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呢:载着——归去……(故意延长语调等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