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陈 刚 罗琳灵 等




  2.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教师做朗读指导(读音、停顿、节奏、重音)。
  (3)学生自读。
  3.初步把握,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谈自己的读后感。
  (2)教师引导思考:我们日常见惯的空气,在作者笔下仅是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吗?为什么?
  4.会意悟情: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结论由每组负责的同学写成书面材料;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1)“空气”有什么特别之处?
  (2)作者在怎样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影响?
  总结提示:诗人表面写的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实际上写的是空气在作者生活最困难时带给他体贴入微的帮助,由此使人联想到那种至真至纯而静默无声的人间真情。
  空气——人世间忠贞不渝的真情,甚至是心中的理想、信念。
  诗人诉说——在苦难中得到的帮助,实际上既是对真情的赞美,也是对真情的期盼和依恋。
  《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诗人赋予了空气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
  (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再次朗读。
  5.自主探究问题,赏析语言:
  在朗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但对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却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心揣摩。
  例:第四节“轻轻嘘着”形象地写出了温柔体贴的关怀、安慰,“湿咸”“青气”写出了触觉、味觉、视觉,可见作者的感受很细腻。
  四、拓展延伸
  诗人笔下的空气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这种“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的朋友。它是人,是物,还是自己心中的某种思想呢?(自主思考,发言交流。)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 吴丽娜)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可将诗人寄托在老橡树身上的回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感悟老橡树的象征意义,体味其中的亲情。
  二、教学目标
  巩固抒情诗的朗读技巧,把握好抒情诗的节奏感和乐律感,在诵读中揣摩诗歌的语言,品味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使用情景导入法,如展示一些橡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橡树的亲近感。
  2.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及本诗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师生可共同讨论探究。
  3.拓展延伸:
  尽管环保主义者把这首诗的题目作为宣传口号,但这首诗并不是写环保的,诗人重点写的是亲情,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4.比较阅读:
  可将此诗与前面学过的《一片槐树叶》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将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事物上的写法。
  5.文学常识积累:
  《樵夫,别砍那棵树》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作者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年)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他以多愁善感的诗作而著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破坏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文明”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
  (四川省江油市教研室 姚 宏 刘盛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