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陈 刚 罗琳灵 等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欣赏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节奏、押韵、表现手法等。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清象征手法,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人生启示。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五首诗歌,涵盖中外。教学时可把精读篇目作为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方法;略读篇目可作为精读的补充和延伸,着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可将《一片槐树叶》调整为略读篇目,作为《长城谣》的拓展阅读,同时将《致空气》调整为精读篇目,它的象征手法和哲理性是现代诗歌鉴赏中经常遇到的,应作为重点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时分配
  《大堰河——我的保姆》3课时,《长城谣》《一片槐树叶》2课时,《致空气》2课时,《樵夫,别砍那棵树》1课时。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教研室 陈 刚)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经典诗歌,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揣摩诗歌语言,慢慢进入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博大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今天,我们将学习诗人的另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献给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赞歌。
  2.配乐朗诵:以曲子《遥远的思念》为背景,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3.简介写作背景。
  4.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5.整体感受诗歌: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感受诗歌情感。
  探究:全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可从语言、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角度探究。)
  6.师生讨论探究,弄清全诗的结构层次。(全诗可分为三或四个部分,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说出划分的理由即可。)
  7.研读重点诗节:
  (1)学生齐读第1—4节,思考并讨论:大堰河的身世和“我”的关系是怎样的?第4节通过一串排比描绘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诗人怎样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3)比较阅读第6—8节。思考:为什么“我”回到自己优裕的家中后,时时感到不快乐?大堰河是怎样爱“我”的?
  (4)教师朗读第8节,学生研讨:如何理解排比句中的“含着笑”?
  (5)学生自由阅读9—11节,体会大堰河的悲惨结局:你想对大堰河以及造成大堰河悲剧的时代说些什么?
  (6)齐读第12节,品味本段阅读语速的变化。
  (7)师生共同朗读第13节,再结合第一节,反复诵读,品味咀嚼。
  (8)自由探究:通过本课和七年级的学习,你认为学习现代诗歌有什么好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学生自由鉴赏: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四、结束
  在《遥远的思念》的曲子中,师生共同朗诵《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首尾两节,在音乐中结束全课。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教研室 陈刚)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无限的眷恋,学习时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来理解品味。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逐步养成比较阅读和迁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时可按照“激情—朗读—分析—品读—延伸”的环节展开。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抒情诗的特点。
  2.进一步提高诵读诗歌的技巧,初步学会把握朗读抒情诗的节奏。
  三、教学过程
  1.激情:
  (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解读“乡愁”:
  师生共同回忆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使学生对无形的乡思乡愁有初步的感受:诗人都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倾诉心中的无限思乡之情的。……这些诗句带给我们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2.朗读:
  (1)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思乡曲》)或者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聆听,尝试进入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3.分析:
  (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受,写在书上。
  (2)作者为什么要借“长城”“一片槐树叶”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
  (3)试比较两首诗结尾的精妙之处。
  4.品读:
  (1)诵读下面诗句,说说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①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②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5.延伸:
  (1)作者资料:
  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蒙古族女诗人。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纪弦:1913年生,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集》等。
  (2)模仿写作:请同学们模仿这两首诗的表现形式,写一两段话或一两节诗来抒发乡愁。
  6.诵读全诗,再次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四、结语
  有人说,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乡愁乡思会在不经意间爬上心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愿故乡、祖国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永恒牵挂。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 罗琳灵)
  
  《致空气》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致空气》是这一单元的略读篇目,可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诗歌诵读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致空气》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歌主题深刻含蓄,又有很强的哲理性,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艺术魅力,获得人生启迪。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所抒之情,体会诗人所寓之理。
  2.在诵读中欣赏品味诗歌的语言。
  3.感悟诗人寄寓诗中的真情,用心体味,树立珍惜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果请你以“写给……”为话题,你会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发言)看来同学们谈得不仅具体,而且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但你能想到写给那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吗?有位诗人就写了一首现代诗《致空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