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任丽芬 李 杰 等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已学习了多篇小说,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的四篇小说,无论是主题、人物形象,还是表达技巧,都独具特色。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对小说的艺术魅力有更深的感受,对小说反映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命运是同时代紧密相连的,在学习中获取不同的人生启迪。
  《故乡》《小男孩》和《奥伊达的理想》揭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百合花》则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和崇敬,表达了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的主题。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意义,认识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探究小说在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精读课文,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教给学生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略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小说的主题,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现实问题。
  3.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作品中描写的问题能有自己的理解。
  4.探究小说在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在阅读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课时分配
  《故乡》3课时,《小男孩》2课时,《百合花》2课时,《奥伊达的理想》2课时。
  (辽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丽芬)
  
  《故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故乡》的内涵比较丰富,但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阅读,掌握分析小说的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采用朗读、圈点勾画、质疑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3.分析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之一:从概括介绍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为分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之二:从《故乡》的重要影响及其艺术价值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切入点
  1.从人物形象切入:从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性格变化历程。
  2.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切入:教师提示并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
  3.从探究小说的主题切入:抓住要点,释疑解惑。
  (三)勾画讨论
  1.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共同品味,挖掘小说的主题。
  (1)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2)怎样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如何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讨论作者塑造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对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勾画出含义深刻或不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挖掘小说的主题。
  2.列图表对比法。学生通过列图表的方法,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3.综合分析法。采用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本人思想推敲词句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编排课本剧《故乡》。
  2.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走近鲁迅》。内容包括:鲁迅的主要经历、主要作品、名言等。
  (辽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李杰)
  
  《小男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小男孩》将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当今社会,感受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灵创伤和艰难处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学会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情节脉络,分析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3.探究小说的写作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4.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会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离异家庭的调查资料(大屏幕),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小结:夫妻离异、弃养子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小男孩,去感受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处境。
  (二)教学切入点
  1.引导学生回忆欣赏小说的方法,讨论确定学习的切入点。
  2.引导学生注意小说时空的转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3.比较自己和小男孩的生活处境,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会珍惜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三)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批注法、合作交流法。勾画文中能表现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描写很精彩的语句,并做批注,讨论交流,分析小男孩的形象及小说特色。
  2.综合分析法。分析小男孩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要结合小男孩的性格和处境来体会。
  四、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孙佳星的故事》,选文略。
  2.请你给文中的小男孩写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辽宁锦州市实验学校孟强)
  
  《百合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百合花》情节简单、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满,易于理解。学生在体会小说中描写的至真至纯的情感的同时,可重点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初步形成的文学欣赏能力,细心揣摩,主动表达,积极探究。教学这篇文章,可让学生采用“朗读欣赏—交流探究—整理总结”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3.欣赏小说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可从选材、抒情色彩、细节描写等方面来赏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三年解放战争好像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人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那些普普通通的为新中国的诞生默默奉献的人。
  导入二:茅盾对这篇小说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指1958年)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是什么使他感动?
  (二)教学切入点
  1.采用“朗读欣赏—交流探究—整理总结”的阅读方法。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500字左右,勾勒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
  3.排演课本剧。
  (三)检测预习:作者、写作背景及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听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4.概括小说的主题。
  5.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寓意?
  (五)欣赏探究
  1.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训练学生边阅读边批注,然后交流,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