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叶圣陶论文学鉴赏

作者:潘新和




  再从“孔乙己是那样的使人快活”和前面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的相应关系上,看它的效果:补充了前面的话的意思。进一步看,作者在篇幅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在作为叙说者的小伙计看来,孔乙己只是一个笑料。就在这一层上,也暗示出作者的批判和同情。
  接着分析下半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效果:别人从孔乙己那里得到快活,不过是偶然的凑趣,并非必不可少的事。既非必不可少的事,岂不是孔乙己这个人物就在“使人快活”这一点上,也只是无关重要的吗?岂不是他的存在与不存在对别人都毫无关系吗?不幸的人在一般人的心里这样没有地位,这意思从插在前后两部分中间的那句话传达出来。读者若能细心体味,自然可以领会。
  最后叶老分析那句话里“别人”这个词的效果,是鉴赏的高潮,是最见功力的妙悟:
  ……“别人”,当然包括小伙计自己在内;而且自指的成分比兼指他人的成分多。小伙计因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对他感到兴味;虽然感到兴味,可是不一定需要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意即“我便这么过”,无异自叙的口气。假如认为自叙的口气,就与前面所说“专管温酒”是“一种无聊职务”,在店里任事“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等话相应。“也便这么过”,换句话说,就是耐着单调和无聊,还是每天站在柜台里温酒而已。这话里透露着深深的寂寞之感。它与末后掌柜取下粉板来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寂寞情景相配合,它与篇中凡孔乙己引人哄笑的情节骨子里都蕴蓄着人生的寂寞相配合,构成了全篇的寂寞的空气。〔10〕
  叶老对潜藏于字句背后的“全篇的寂寞的空气”的发现,包含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体验,就很难有所发现。读者的悲悯和作者的同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文章结尾,叶老总结提醒说,有些人说语体文没有什么讲头。像这里所提出的《孔乙己》中那句话,简单明白,当然更没有什么讲头。殊不知如果把那句话轻易滑过,就会毫无所得。要细心研读,才有以上几层意思可说(而且未必就此说尽)。从这几层意思看,就会明白那句插进去的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结构上是必要的,在作用上是能够增加效果的。
  
  六、鉴赏的凭借:生活、经验、想象、语文素养
  
  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需要凭借经验和想象:“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我们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11〕“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12〕鉴赏,读者首先必须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理解;经验不足的,就需要借助想象,再造出作品文字所提供的形象、意象、意境。读者的经验是很有限的,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来自作者生活经验的往往也不多,更多的是作者想象与虚构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很好地鉴赏,读者的想象力甚至比生活经验还重要。
  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培养想象力不但是为了鉴赏,也是为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想象力。
  叶老还说过:“研究文艺是一方面,创作文艺又是一方面。这两方面要干得到家,都得靠充实的生活,广博的经验,以及超过一般水准的语文素养。……一个青年既然对文艺抱有志向,就得在生活、经验、语文素养上多多着力,那才是探到了根源。”〔13〕这是叶老在1947年说的,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2001年才终于被吸收在新课标中。
  
  七、鉴赏的参考:他人的评论
  
  个人的鉴赏总有各种局限,这时就有必要引入参照系,从他人的鉴赏中获得启示。“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别人鉴赏以后的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转变为我的心得;也许它根本不成为心得,而只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可是只要抱着参考的态度,听听别人的话,总不会有什么坏处。〔14〕这里说的是鉴赏的辅助方式。鉴赏固然是读者自己的事,但是,读读别人精辟的见解,也能开阔视野,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只是要特别注意,不能被别人的意见遮蔽,淹没了自己的认识。最好自己先阅读,形成对作品的个人的“初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不易受到先入之见的干扰。在教学中,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鉴赏意见后,适当选一些他人的相关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
  
  〔1〕〔2〕〔3〕〔6〕〔1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2~263页、264~265页、265~266页、266~267页、267~268页。
  〔4〕〔5〕〔7〕〔12〕〔14〕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页、259~260页、267页、265页、268页。
  〔8〕叶圣陶《读〈飞〉》,同上,第300页。
  〔9〕〔10〕叶圣陶《未厌居文谈·〈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同上,第274页、275页。
  〔13〕叶圣陶《关于〈中学生与文艺〉笔谈会》,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