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叶圣陶论文学鉴赏

作者:潘新和




  培养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要求。如何上好文学鉴赏课,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叶老的论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叶老所提供的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途径,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鉴赏的含义:观
  
  首先是对鉴赏的诠释和定位:“‘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只是一个‘看’字。……同是一个看,有‘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篇文章或一幅画是‘见’,这时只知道某人曾作过这么一篇文章或一幅画,其中曾写着什么而已。对于这一篇文章或一幅画去辨别它的结构、主旨等等是‘视’,比‘见’进了一步了。再进一步,身入其境地用了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是‘观’。‘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不论看文章或看绘画,要到了‘观’的境界,才够得上称‘鉴赏’。‘观’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要‘观’了才能亲切领略。用吃东西来作譬喻,‘观’是咀嚼细尝,‘见’和‘视’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状态而已。鉴赏是心理上的事情,本来难以用言语表达……”〔1〕叶老将鉴赏解释为“观”,要求读者身入其境地用整个的心去感受,它是整个的心理活动,是“真实的受用”,是“咀嚼细尝”,不同于一般的表面的感知了解,这是很精到的认识。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调动主体的一切内存与作品进行交流,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奥秘。
  
  二、鉴赏的态度:玩
  
  这里的“玩”不是随意的消遣、游戏:“‘玩’字很有意味,我以为可以说明鉴赏的态度。‘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玩’字在习惯上常被人轻视,提起‘玩’,都觉得有些不正经。其实,‘玩’是再正经不过的,我们玩球玩棋的时候,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的吗?对于文章绘画要做到‘玩’的地步,并不容易。单就文章说吧,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的小说,非到全体内容前后关系明了以后,决不能‘玩’。我们进中学校以来,已读过不少篇数的文章,许多本数的书了,自己觉得能够玩的实在不多。大多只是囫囵吞枣,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文不能畅适地去读,小说不能耐心地去细看。这很可惜。”〔2〕鉴赏的确有反复把玩、品味的意思。读者只有对作品熟透,达到入迷的地步,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有所发现。所以,鉴赏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吟诵,认真深入地揣摩。
  
  三、鉴赏的本体:我
  
  这里的“本体”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说的就是主体——读者。这是针对被动阅读、消极阅读而言的:“我于读文章的时候,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去,两相比较。一壁读一壁在心中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对于句中的一个字这样问,对于一句的构造和说法这样问,对于句与句的关系这样问,对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这样问。经过这样自问,文章的好坏就显出来了。那些和我想法相等的,我也能写,是平常的东西,写法比我好的就值得注意。我心中早有此意见或感想,可是写不出来,现在却由作者替我写出了,这时候我就觉到一种愉快。……我想鉴赏的本体是‘我’,我们应把这‘我’来努力修养锻炼才好。”〔3〕这里主张的是主体介入的鉴赏。这种方法可称为“自问”法,很有实践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实行,如果把自己的写法和作品的写法进行比照,大致有四种结果:(1)和我相等的;(2)比我好的;(3)我心中早有此想法,可是写不出来的;(4)与我格格不入的。当然,一四两种不在鉴赏之列,二三两种,则是鉴赏的内容。
  在鉴赏活动中,读者的主动性很重要。叶老认为:“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单凭一时的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4〕是被动接受,粗糙地感觉,还是主动考察,认真地分析,这就是一般感受和文艺鉴赏的区别。
  主动的鉴赏会使主体获得许多好处:“……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5〕积极认真的鉴赏活动,也是主体的提高、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态度和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十分必要。
  
  四、鉴赏的预备:知识、语感
  
  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鉴赏本来是知解以上的事情,但预备知识却不可没有。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对于一篇作品,如果要好好地鉴赏,预备知识是必要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以及其他种种与这作品有关联的事件,最好能先知道一些,至少也要临时翻检或询问别人。这种知识本身原不是鉴赏,却能做我们鉴赏上的帮助,不可轻视的。”〔6〕这里说的是读者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建构,以形成良好的认知背景。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要很好地鉴赏,须从语言入手,因此,读者除了需要一定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7〕叶老还认为,有了语感的准备,才能够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文学鉴赏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师在平时讲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领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各种引申义和象征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敏锐起来。
  
  五、鉴赏的途径:词句的字面和背面
  
  叶老很注重文本分析,他认为读一篇文章必须弄清楚它说的是什么:
  首先,理解词句。词句是社会间约定俗成的东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就靠它来沟通。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运用词句,是作者的本分;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来理解词句,是读者的本分。对于某个词、某种句式,社会上是这样理解的,你因为不熟悉,却那样理解了,就是错误。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不那样说,读者必须问个明白。明白了,才可以摸清作者思想的途径,辨明文章的格调,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单从词句的字面去理解还不够,必须依据自己和旁人说话、想心思的经验,从词句的背面去理解它。换句话说,理解了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还不够,要进一步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表达;含蓄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要体会出来。〔8〕
  叶老曾经就《孔乙己》中一句不起眼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写了一篇赏析文章,可作为品味作品语言文字和小说鉴赏方法的范例。他说:“就小说写作的理想说,一句话该有一句话的必要和效果。若是可有可无的话,就不必写。要判定某一句话是否可有可无,不妨就从必要和效果着眼。不必要的,不增加什么效果的,就是可有可无的话;非有不可的,能够增加效果的,就是决不该漏掉的话。”〔9〕据此,他对《孔乙己》中的这句话做了四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是从上下文的关系上看它的效果。《孔乙己》前一部分是平叙(没有时间关系),后一部分是直叙(有时间关系)。“从平叙转到直叙,插入前面提出的那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那句话本身也还是平叙),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立一个明显的界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