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拿来主义,我们亲见到的
作者:张夏放
这些建议也许对国内中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的编写有借鉴作用。
二、参观彻斯特县的中学
1.在一所初中
布朗博士讲完后,开车带我们去一所初中——莱德诺中学(Radnor Middle School),这所学校的课程就是由学生决定的。
走进一个八年级的教室,看到大概30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着几张桌子坐着。因时间紧,我们只向老师、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听他们回答。以下是几个有趣的例子:(1)学生们如何挣钱?答:(一男生)不用挣钱,因为父母有钱;(一女生)看护小孩子,每小时挣8美元,上个暑假挣了800美元。其余学生的回答还有:清洗游泳池、帮人带宠物、给人读故事书、帮高尔夫球场除草等。(2)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答:要用功、多参与、向他人学习。(3)如何与他人沟通?答:大多数达成共识,并学会妥协。(4)老师如何考评学生?答:不分ABC,但每人有一个卡片,要在开学两周内自己定下学习目标,然后过一段时间,对照预定的目标看看自己比原先有多大的进步。
回答问题时,几乎每个学生都举手要求回答,显得积极、活泼,而且讲话真诚。“真情实感”这几个字用在这些学生身上非常贴切。
2.在一所高中
在彻斯特县一所高中的会议室里,我们和校长、教导主任还有两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座谈。
教导主任送了我们一整套初中“文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并介绍说,他们的教科书每六年编(修订)一次,由多家出版社提供,到学校来试验后,让高中老师提出意见,然后学校有一个委员会决定选用何种教材。
两个中国学生都是在国内上完初中后来彻斯特县读高中的,谈到语文教科书与国内的差别,他们认为在美国中学,一是教材选文涉及文学家的范围更广,不像国内选文总限于鲁迅等名家;二是课外的阅读量很大,一学期要读四五部长篇,比如《红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愤怒的葡萄》《灰姑娘》等,还要写出书评(个人对情节、主题的理解等)。
翻看校长赠送的这套初中“文学”教材,最深的感受是内容精细、容量大。初中阶段所学的“文学”已经很专业了,比如八年级设置的六个单元分别是:1.虚构与非虚构;2.短篇小说;3.非虚构的种类;4.诗歌;5.戏剧;6.美国小说的主题。算起来,一学年所选小说共计24篇,诗歌34首,这个量和国内初中课本比较起来,显然大了许多(国内一初中语文课本三学年所选小说计20篇,平均每学年不到7篇;现代诗歌14首,平均每学年不到5首);而且选材范围很广,比如小说从马克·吐温、爱伦·坡、欧·亨利、契诃夫等经典作家一直到当代美国的亚裔作家作品都有涉及。
现在回头来看国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新增加的选修课程,其中有两个系列都属于“文学”范畴(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可以说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文化视野的开阔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更是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逐步提高。
三、与西彻斯特大学校长座谈
我们与西彻斯特大学校长Adler女士座谈,干练的Adler女士在自我介绍时说,在西彻斯特大学历史上,男校长平均在位5年,女校长平均在位4年,而她已当了14年的校长。业绩不言自明。
座谈会是访谈式的,我们问,校长回答。从谈话中得知,西彻斯特大学为公立大学,已有百年历史,现有在校学生1.3万人,校园风景优美,古老的树木随处可见,而且没有围墙,无论是谁,进出自由(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度),吸引了方圆100英里的学生来就读。西彻斯特大学主要为宾夕法尼亚州的教育服务,其他州的学生来上学,要加收一定的学费(因为州里对本州学生有某些免费)。西彻斯特大学在学术上也很有影响,其中教育学、教育理论等方面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Adler女士说,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是筹集资金,她自己同时还从事一些社会活动(为非营利机构工作)。谈到“全球化”还是“美国化”的问题,她认为应是世界平等,要多样化。她曾去过上海,谈到对中国的看法时,她认为中国发展很快,但环境也要保护,中国应“有责任地成长”。最后我们问她是否支持希拉里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时,她笑着说:“当然,希拉里聪明、漂亮、能干,她为健康、卫生事业做了不少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