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毛云娟
3.从描写角度切入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明确:作者是从三个角度去描写的:(1)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多的特点。(2)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3)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立足点的角度了解移步换景法。
2.从修辞角度了解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尽情抒写江南竹林的特点。
3.从乡村人家的角度突破
(1)山村景象——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晒着竹箬。
(2)竹农生活——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子造的;用:家具如凳椅床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泉的水管,都用竹材制成;穿:鞋子也是竹箬所制;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喝用山泉沏的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树林与草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品味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教学思路为“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优美传神的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景物进行联想,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与模仿能力。
3.了解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那么,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现在我们来学习俄国文豪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一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散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他看见的美丽景色是……
2.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时间词语的运用。)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选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领悟、理解作者情感的前提下,边揣摩语言边朗读。
(四)创读
1.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些特别,你发现了吗?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
2.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补充下文。(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对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四、拓展延伸
1.与《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课外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