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毛云娟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同属写景记叙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二、单元设计思路
写景的关键是抓住景物的特点。鉴于本单元选文都是中外名篇,教学时应以朗诵促理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借助例文的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四篇课文的特征,各篇设计的侧重点依次为:朗读感知语言特色、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提高写作水平。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写景散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2.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景物。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分配
《春》与《竹林深处人家》各2课时,《济南的冬天》与《树林和草原》各1课时。
《春》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春》是经典篇目,历久不衰,弥久愈新。教法上应以朗读体会、鉴赏语言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其清新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2.领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会细致观察,并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想到春,我们眼前就会闪现出阳光明媚、满眼绿色的美景,就会感到四周荡漾的无限生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断地用手中的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想一想,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都是怎样写春天的呢?今天让我们来读读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一起感悟春天的魅力。
(二)整体把握
从结构上切入:师生齐诵(配乐配画),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人盼春—人赏春—天人合一—赞美春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语上突破
师: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例:“偷偷”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2.从修辞上突破
排比、比喻、拟人……
3.从语言品读上突破
通过朗读,感受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写景风格。
(1)诗情与画意
《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发自心底的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有所不同,不必要求每篇散文都有鲜明的意境。但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人们常说朱自清的《春》像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道理就在这里。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性情。
(2)观察与描写
观察不仅要运用视觉,还要运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春》一文中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白描、抒情等多种手法,把春天的风采展现了出来。教学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并模仿运用。
(3)语言的艺术
《春》的语言十分优美。文章以白描写意为基础,辅以工笔刻画,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文中叠词的运用、短句的运用、倒装句与“的”字句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值得揣摩与借鉴的。
(4)生命的灵气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朱自清是在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从而使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
1.课外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上整理归类。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感受朱自清文章的语言特色。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在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诵读课文,反复品味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爱之情,发现并品味济南的冬天之美,并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一往情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整体探究
从结构切入: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从关键词切入:“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重点语段上突破
(1)朗读第2自然段,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比喻、拟人手法,人们的感受。)
(2)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提问: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3)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一段是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的?
(4)朗读第5自然段,提问: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从寄景于情的手法上突破
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春》。
(2)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白马湖之冬》。
(3)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虽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神秘莫测的竹林,但并非单纯写景,描写的重点在“人家”,为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可以说是情景交融。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景与“人家”的关系。因地域的关系,一些学生对竹林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记叙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一直被文人墨客们所称道,与竹有关的古诗或成语比比皆是。黄蒙田先生的《竹林深处人家》让我们感受到了竹海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二)整体探究
1.从结构切入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大意。
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时的见闻感受,可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寻找行文线索。
2.从主题切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