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蒋祖霞 康剑嵘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课外已读过一些自己喜欢、可读性比较强的小说了,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不是很陌生。本单元四篇课文,两篇为中国古典小说,一篇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篇为外国小说。文字浅显,内容易于理解。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作品中精深的内涵、精巧的构思、精致的语言,引领学生涵泳品味。
  
  二、单元设计思路
  《空城计》和《美猴王》是中国古典作品,安排在初一上学期,意在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走进原著,阅读原著,由此获取人生的感悟与启迪。教学时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有所知,有所不知”。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促使他们了解故事背景,又要让他们有所不知,保持好奇心,产生阅读原著的渴望。
  《心声》和《勇气》可以采用讨论探究学习法,结合小说特点,抓住文本语言,选择问题的“抓手”,揣摩关键语句的内涵,欣赏作品的魅力,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阅读,把握故事情节,抓住主要人物,感知人物性格。
  3.在初步感知人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品味小说的精美。
  4.通过比较阅读,丰富对小说结构、小说主题、小说语言等的认识。
  
  四、课时分配
  教读课文《空城计》《心声》各用2课时,自读课文《美猴王》《勇气》各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空城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启蒙教学课,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参与到领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风貌、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过程中来,激发起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故事,领略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3.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学生说出《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或者请学生讲讲所知道的有关三国的故事。
  (2)读下面的南阳武侯祠联,任选两项,说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全班诵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后引出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听唱这段词)
  (二)整体把握
  1.从情节安排切入
  自读课文,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这四个环节。
  如:(第一段)开端,兵临西城;(第二段)发展,临危施计;(第三、四段)高潮,司马中计;(第五、六段)结局,孔明释计。
  2.从人物刻画切入
  (1)诸葛亮、司马懿是怎样的人?通过分析两个人的语言动作达成共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司马懿也谨慎,但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2)作品不写司马懿,不写百官,好不好?为什么?以此问题,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对比映衬写法的妙处。
  3.从“三笑”描写切入
  抓住“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评析三笑的不同内涵。诸葛亮的笑中有假笑,有嘲笑,有胜利的笑,有自豪的笑,“笑”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三笑”的内涵,更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三处经典的细节描写。“三笑”由轻而重,由小而大,如果改变次序,则“空城计”难成。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宜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其作用。
  例如“尽皆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铺垫。又如“吾自有计”,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人物评析
  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宜引导学生寻找小说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人的其他文字。
  如诸葛亮的“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的语言,“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司马懿的“笑而不信”“看毕大疑”“汝辈岂知”的语言。用司马懿的言语行动烘托诸葛亮的言语行动,反衬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3.空城计成功原因的探究
  司马懿狡诈多端,他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说“汝辈岂知”。诸葛亮“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是利用司马懿的心理打败司马懿,正所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诸葛亮仅仅“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不城头操琴,那能不能吓退敌人?魏军统帅换成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2)阅读《失街亭》,了解空城计诞生的背景。
  
  《美猴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美猴王》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美猴王的来历。结构清楚,情节完整,语言通俗,文字浅显,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吴承恩以及《西游记》进入文本。要求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完成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参考答案: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由此过渡到《美猴王》。
  (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人物形象:“阳光灿烂
  ,百变猴头,憨厚老成,阿弥陀佛是。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文章结构,说说文章大概内容:石猴出世、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被拥戴为王。
  (三)语言揣摩
  (1)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妙:简洁美、节奏美、变化美。
  例如“名曰傲来国”“唤为花果山”,加点词有变化美;“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有节奏美。
  (2)本文经过了教材编者的修改,给教师开发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请同学对照原文,品评课文第一段文字对“仙石”的描写。
  (四)问题探究
  (1)本文塑造的美猴王形象“美”在哪里?
  (2)“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说说你对加点句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与原文比较,看看本文的多处改动,你认为好不好,说说理由。
  (2)阅读《西游记》。
  
  《心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学生对小说反映的事件比较熟悉,有的可能还有过类似经历,因此这篇小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教法上以朗读、体会、讨论为主,激发共鸣,引发思考。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心声”的丰富内涵。
  2.抓住小说中的重要词句,品析文章中有关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
  3.以小说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评析人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