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成 浩 刘红霞 赵东晓 田道源 李 波
3.从语言表达的得体入手。
有情有理,还要会表达。此信以世交兄长的身份写来,处处体现关怀规劝之意,既非兄长训诫、政治说教,又非媚态示人,而是设身处地,为兄弟想,为家国计,以诚相待。这“得体”集中体现在内容与语气上。仔细研读,加以揣摩。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句理解上突破。
自读,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字面意思,搜集相关背景材料,理解词句深层含义。字词:政躬违和、同捐前嫌、毋庸赘言、未雨绸缪。
有些句子要了解其深层含义,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需了解廖承志父亲廖仲恺先生被杀一事,从此信亦可见廖承志的胸襟、气度。
2.从兄弟真情笼罩下的理性推理突破。
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分别从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人民、亚太稳定和世界和平,有利于国民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蒋氏家族三个角度,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地加以阐述(也可分析为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方面入手)。又以“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表现出言辞的恳切、感情的真挚。
3.从语言揣摩突破。
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希望以台湾民众和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走和平统一之路。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如果犹豫不决或推到来日,不仅空生更多困扰,你也难以推卸应有的责任。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岁月不停,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会有更加不利的因素产生,时不我待,必须抓紧。
四、拓展延伸
1.阅读《廖承志致信蒋经国的幕后:开启两岸和平接触之门》(从网上可以搜到),感受《致蒋经国先生信》对两岸和平进程所起的推动作用,验证此信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它。
2.阅读《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从网上可以搜到),认清解决台湾问题的艰巨性,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
(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田道源)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安排在书信单元的最后一篇,感情充沛、内涵深刻、文采飞扬。教学方法上宜引导学生从朗读入手,感受作者强烈的感情,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通过比较鉴赏、品味语言,感受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丑恶行径的手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3.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介绍圆明园,播放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
2.教师谈话导入:18世纪,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一浩劫的就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强盗的暴行,义正词严,举世震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二)整体把握
1.从把握作者的感情切入。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的痛恨。
2.从朗读感受切入。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品味。
3.从语言品味上切入。
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来揣摩其作用。
(1)文中大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朗读有关语句,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2)文中较多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通过比较辨析揣摩作者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语理解上突破。
(1)朗读、理解,积累以下词语: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用以下词语造句: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2.从文章写法上突破。
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例如: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的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从质疑上突破。
学生先自由质疑,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补充,例如: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呢?
4.从学生总结收获上突破。
学完这篇文章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从主题、写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角度来谈,然后集中到作者的民族观上。作为一个法国人,作者对法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雨果的这种态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现在会怎么样?
2.搜索浏览相关网页进行探究学习。
3.读雨果的相关作品体会其语言风格。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李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