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杨红樱 李艾霞 齐俊红 贾 静
(1)从课文标题切入。你如何理解标题中的“伤”字?作者为什么会为方仲永感到哀伤、惋惜?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思考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从而深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从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切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把握课文的主旨:
A.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B.他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C.他的父亲及周围的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样的反应?
D.方仲永后来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精当的语言。课文叙事有详有略,既形象生动又精练简洁,如“伤”字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目光短浅、只知谋取眼前利益的父亲形象;“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小组讨论,深入体会课文简洁精当的语言魅力。
4.学法指导
(1)自学法。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故事内容,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质疑法。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从“神童”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3)讨论法。说一说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体现了课文怎样的语言特点。
四、拓展延伸
(1)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由方仲永的故事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的一些感想、受到的一些启示。
(2)假如方仲永的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如何想?怎样做?请以方仲永的同伴的身份,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方仲永的父亲。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贾 静)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篇幅虽长,但故事性强,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语言之美;还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故事情节叙述中留有很大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丰富,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学习它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体会民歌的特点,体会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从人物形象导入。可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或戏剧片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著名的豫剧唱段的主人公是谁吗?你从她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这个人物还有哪些了解?”
2.教学切入点
(1)从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切入。可借助课文插图中的四幅邮票,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故事情节,即“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四个部分,指导学生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主旨。
(2)从课文叙事内容的详略安排切入。
3.重难点突破
通过文中的相关语句讨论木兰形象。例: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可见木兰是一个勤劳、有孝心的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思恋家乡的纯真品质。
4.学法指导
(1)诵读法。整节课可以用“读”贯穿始终,指导学生体味民歌的特点。
(2)讨论探究法,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①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②本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③本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四、拓展延伸
1.观察课文配图(《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任选一幅进行描写,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注意细节描写。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花木兰的戏剧或动画片等,注意比较改编后的内容与原诗的异同,也可就改编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河北省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 贾 静)
《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可从创设氛围入手,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内容。教学中,可调整课本的编排顺序,大致按照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人诗(《夜雨寄北》)、归乡诗(《回乡偶书》)、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顺序,按“读—品—背”的步骤进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音律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的特点。
2.理解诗意,品味字里行间传达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3、背诵诗歌,增加文学积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可由学生的知识积累导入。
示例:中国古典诗歌可以说是魅力非凡,不然的话,它的光芒怎么能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照射到今天呢?我们在小学就学了不少古诗,有的同学在幼儿园就开始背古诗了。现在我来做个小小的调查,请同学们说说你都会背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2)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李叔同的《送别》MTV,以直观的手段创设离别的氛围,将学生引入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
2.诵读感知、品读赏析
(1)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较阅读。
①简介作者、文题。
②播放两首诗的配乐朗诵,提示学生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学生自读、指名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品析诗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分析表。可从两首诗选取的景物及景物特点、抒发的感情基调、抒发感情的方式、诗歌体裁等方面比较异同。
(2)寄人诗《夜雨寄北》的学习。
古代的交通方式和通讯手段都很落后,一别之后,音讯难通,相会更是遥遥无期。因而古人的离愁别绪比现代人更浓,思念之情也似乎比现代人更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夜雨寄北》,体会一对离人的两地相思之苦。
①作者简介、解题、诵读等环节同上。
②品读感悟: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它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B.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却两次出现了“巴山夜雨”,是否给人以重复之感?为什么?
C.“何当”一句体现出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学习归乡诗《回乡偶书》。
本诗简短易懂,可主要由学生自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儿童的笑问”与“诗人的感慨”的对比中,品味朴实无华的诗句所蕴涵的深沉丰富的情感。
(4)学习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并提供白居易的赠诗。(略)
②在诵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入手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A.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回顾了怎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的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两个典故的使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B.本诗的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它在诗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又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C.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哪些变化?
(5)总结学习本课的体会并背诵这五首诗。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搜集其他的古代送别诗,摘出其中的名句做成读书卡片,有兴趣的同学还可试着进行“中国古代送别诗”的专题研究。
2.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扩写,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辅以记叙、抒情。
(河北省鹿泉市教研室 杨红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