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

作者:孙晋诺




  个人简介
  
  孙晋诺,男,1965年11月出生。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的主持人。多次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教师培训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建设》等多家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点亮心灯》等科研论著4部。
  
  教学观点
  实实在在练读写
  
  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学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语文教学迸发着青春的活力,闪耀着创造的光芒,然而只有当它深深地扎根于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中,这种活力才能持久,这种光芒才能灿烂。
  “训练法指课堂上在教师训导下的学生掌握专门技能的练习活动。训练的对象必须是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技能,训练是‘教师训,学生练’的有机统一体。”〔1〕以下的言语技能训练形式较好。
  
  一、找到一个入口让学生去发现
  一个文本面对读者既是敞开的,又是封闭的。说它“敞开”,是因为文本就摆在读者面前任读者阅读;说它“封闭”,是因为即使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读者都认识,可读者仍然有可能进不了文本。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入口”,带领他们探幽寻胜。
  1.一“笑”一“哭”藏玄机
  情感是文学的“神”,也是语文教学的“神”,它往往隐藏在“笑”声之中,“哭”声之内。如《病梅馆记》的“既泣之三日”,《项脊轩志》中的悲“泣”与“长号”,《长亭送别》中的“泪眼愁眉”,《雷雨(节选)》中周朴园的“冷笑”、鲁侍萍的“苦笑”,《杜十娘》中李甲的“泪如雨下”与杜十娘的“冷笑一声”,《失街亭》中诸葛亮的“言讫大哭”等,都是事关全局的情感高潮点。抓住这些词语,就能提挈全篇。如后面的《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情感的爆发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泣”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
  2.“总之”“所以”指迷津
  文章总是遵循着语言的规律运行,“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无定之中有一定焉。”〔2〕交给学生识别这“一定”的技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一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线索的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总分技巧的标志、因果推论的标志、整体逻辑语脉的标志、情感基调的标志、风格流派的标志等,都是有迹可寻的。比如许多议论文章可以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只需点破这层迷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因此把此处设为教学的切入口,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去填写
  
  1.语感空白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3〕这对于目前新课标强调的语感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一些学生却看不到重要词语的价值,原因是他们对文本中的语言未产生共鸣,当然也就不存在心理上的相关反应。为此,我采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了语感填空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初读、精读、研读文本后设计不同的语言点,让学生填空,经过连续性强化、间隔性强化等不同方式的强化,使学生对文本的用词、句式、修辞、标点等产生较强的鉴赏力。
  2.框架空白
  新课标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整体上”的前提规定了阅读首先应从知识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教学要注重“线索”的设计,即“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些什么”。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一种掌握整个文本系统的路子较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板书结构空白、内容要点空白、表述关键词空白、列表对比空白等多种空白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效果较好。
  3.对话空白
  “语文是什么,或者说,阅读是什么、写作是什么、口语交际是什么?在哲学层次上,它们可以直接回答为:就是对话。”〔4〕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种对话空白方式。
  以“我______(动词)你,因为______”的倾诉方式与作者对话。空线处可以填上表达自己情感的动词以构成完整的叙述,随之对这种情感的文本依据进行阐释,以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以“作者______(动词)______(形象),理由____________”的方式让作者和文本对话。比如:韩愈愤怒揭露了“士大夫之族”的罪行。理由:韩愈对士大夫之族最为痛恨,他非常详细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丑态,“群聚而笑之”:一个“群”字,说明士大夫之族人很多,这是普遍现象;一个“笑”字,巧妙地刻画了士大夫们讥笑他人的嘴脸,同时也表明了士大夫本身的浅薄,这是对他们的讽刺。“彼与彼年相若也”,实际上是揭露士大夫错误的从师观点;“道相似也”是揭露士大夫们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在这一过程中,蕴涵在文字内部的生命活力被激发出来,对语言的品味将突破技巧式的分析而进入思想式的把握。
  以“某某是______”的解词方式与文本对话。好的文本应该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词语都与整篇有着血肉联系,以文本解文本,便于把握文本的语脉。
  以“我______”的心灵对白方式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5〕“视界融合”的最终结果是按照读者的意愿创造文本,也就是让读者补足作品的空白部分。
  
  三、抓住四个环节让学生去转化
  由读向写的转化可分四步走:
  1.注重积累多背诵。背什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见钟情。学生们的知识阅历、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学生喜欢的,就是他们最需要的。
  2.拆装语句多练习。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既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有对自己思维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写作语料,又深化了思想认识。
  3.巧设迁移催生成。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对文本意义的分析探讨,它必然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具有生成新语言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迁移训练。比如,学完“热爱生命”专题,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写“我的名言”。这一训练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了深加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语义内涵的重塑;一是对文本语言的化用。重塑加入了个人的阅读见解;化用是化文本之金为己用,把阅读变成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4.讲清规律助创新。读写结合的最后环节是会运用读到的语言,运用规律生成全新的语言。只有让学生深切体悟到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才有可能明白表达思想的出路在什么地方。例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让学生从史铁生与地坛进行生命对话的角度读书,他们就会明白在史铁生的笔下,用“浮夸”饰“琉璃”,用“炫耀”饰“朱红”的意义,从而才能写出“灯箱这满腹经纶的哲学家,每逢傍晚,便放射出酝酿了很久的知识之光,驱散黑夜降临的孤寂与寒冷”这样的句子。
  
  教学实录
  
  泣湿青衫为哪般?
  第一课时
  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自学,读背全诗,进行语感空白、框架空白、对话空白训练。对话的话题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____________而泣?对话结果写在“学得日记”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