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诗意的消解与建构
作者:袁爱国
三、张力:诗歌教学的个性化追求
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10)王尚文先生提出“张力: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的主张,并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张力的发现与消除。(11)由此可见,诗歌教学的魅力在于张力的彰显,实现诗歌教学的突围关键在于老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1.发现张力:在研读文本中选择阅读策略
老师对文本的先期阅读仅停留在教学指导用书的层面远远不够,要善于搜集整合相关研究成果,悉心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并诉之于激情四溢的朗读。这样才会发掘出诗歌的张力,才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韩军老师教学《隋宫》,不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搬给学生,而是抓住诗歌“矛盾修辞”的语言特色,在“不缘、应是、于今、终古、若逢、岂宜”六个词的品味上推敲斟酌,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时老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有专家指出,基础教育有基础性,不可用“接受美学”“解构主义”之类的理念作普遍要求;老师作为与文本对话在先者和成熟者,学生作为对话在后者与不成熟者,两者之间的对话具有明显的策略性。老师先行对话之所得如何拿去交流,如何引起交流并不断推动,如何促进“教”和“学”的相互转化,这些问题不少老师考虑较少,自然课堂上的对话单调而肤浅。
2.消除张力:在言语实践中走进诗歌家园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但诗歌教学应凸显“语文味”,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语文综合素养。有经验的老师并不追求课堂花样的不断翻新,而是踏踏实实地与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同时重视读诗方法指导,如结合注释理解诗文的方法、圈点批注读书法等,这些经典的读书方法简易管用,但不少老师往往忽视。
3.扩充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激发创新潜能
诗歌教学不应满足于张力的发现与消除,应在不断探究中扩充张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深度(多角度阅读、充满理性的思考、积极的自主探究),有宽度(作品拓展阅读、与其他学科链接、与生活沟通),有温度(学生情感体验充沛、老师执教情感愉悦、诗歌静态文本复活)。如韩军老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引导学生对“颜色词”品味探究(12),进而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实巧妙。
〔1〕〔5〕韩军等《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2〕〔6〕王家新《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3期。
〔3〕〔1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张国风《清华学者论文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7〕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专述》,《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
〔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10〕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