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彭林虹
《订鬼》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另外,还要把本文的行文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学生领会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文风。
二、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行文思路。
2.体会本文朴实的文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
2.整体把握
(1)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作者何以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呢?在第二小节作者运用了“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其实是“存想则目虚见”的结果。第三、四小节是从道理上来论证“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是否存在些许不严密之处?作者论述的中心从全文来看应是思念存想会产生幻觉,按理,全文应围绕“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这个中心展开。但作者又写到“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于是就显得与中心不太符合,因为伯乐与庖丁只是“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并非由疾病所致。可以让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行文逻辑严密的重要性。
(2)本文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两千年后的我们仔细作一对照,是不是发现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
(3)比较文章的不同风格:《鱼我所欲也》多用排比,形成了充沛的说理气势;《马说》以物寓理,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本文语言朴实,少有文采修饰,这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风,因为议论文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说理清晰,逻辑严密。
四、延伸拓展
搜集资料针对本文写一篇小文章(任选一篇):《小议〈订鬼〉的逻辑缺失》或《王充〈订鬼〉的现实意义》。
《马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马说》篇幅短小,说理形象,逻辑严密。其文意、思路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而应该着重通过朗读,借助形象的说理,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议论文也可以声情并茂。
二、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让学生自己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2.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马说》是唐代散文领军人物韩愈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当时,作者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有感于自己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不到伯乐赏识的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请看课文。
2.整体感知
(1)本文以说理为主,在文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食马者。通读全文,找出写千里马和食马者的主要句子。
(2)思考:这些句子都写了千里马与食马者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千里马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的不知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食马者的武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重点难点突破
借物说理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千里马、食马者的喻义。明白了它们的喻义,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对食马者和千里马的不同情感,再次朗读有关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有一句名言:“是金子总会发光”,意思是说只要是人才,总有机会表现出来。这个观点与《马说》是不是矛盾呢?就这一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五首诗词的时代、作者都不同,但是作者通过特有的物象传递的情感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喜、愁”。喜是狂喜,愁有悲愁、闲愁,还有那种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萦绕一生的一抹轻愁。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字词,加以揣摩,朗读成诵。之后,适当以主题为线索加以拓展积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找出关键词体会诗情。
2.朗读成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词,是心灵的风景。在这些如画的景色中,我们将穿越时空去体会作者被保鲜在这诗词中的喜与愁,领略许多的人生况味。
2.整体把握
通过朗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再次朗读,重读找出的句子或词语,体会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喜欲狂”,《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约客》中的“闲”,《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菩萨蛮》“江晚正愁余”中的“愁”。
3.重点难点突破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突然听到“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后,无法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并且情感的表达超出了常态,一个“狂”字恰当地表达了无法言喻的喜悦之情。全诗由“喜欲狂”统领,“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都是作者的狂态,最后一句则是作者的狂想。
《滁州西涧》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色。“幽草”“深树”“野”“无人”都极言环境的幽深、静谧,虽然无人,但我们发现诗人无处不在,他是来此游赏的,却说“无人”,由此我们看出诗人想进入这个幽深的境界但又不愿走进的矛盾心情,全诗的情绪都收束在结尾句中的一个“自”字上。草自生,黄鹂自鸣,舟自横,它们是旁若无人,而“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体,物我两不相关,作者那种悠悠的愁绪就在不经意中流露了出来,这与他罢官之后住在西涧的心情是相吻合的。
《约客》中,约定的客人未到,诗人在等待时,“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闲”字道出了诗人在悠闲之余的些许寂寞。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的作品。在一场雨之后,她看到了海棠的绿肥红瘦,这是一种在恬淡、闲适的生活中才会产生的闲愁,对于“卷帘人”来说,她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种细微的差别,因为她没有闲适的生活,也没有伤春的诗情。
《菩萨蛮》是辛弃疾路经造口所写的一首词。在47年前,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如今这清江水勾起了词人的许多思绪。这清江水呀,见证了多少逃避战乱的人的苦难,可是举目远望汴京,仍被青山阻隔,中原仍未收复。但是,青山却无法挡住东流的江水,词人的志向永不放弃。词人悲愁满怀时听到鹧鸪的叫声,更添了几分愁绪。
他们的愁与喜有的是为国为民,有的则来自人生经历的感触。无论哪一种,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深沉的情思和善感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作比较,体会国破的“悲”与要归家的“喜”;《滁州西涧》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比较,李白的这首诗表达的是物我相融的意境;《如梦令》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作比较,后者表达国破家亡后的“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