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
作者:段双全
三、当代文艺理论与读者的意见
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中最活跃部分还是读者的个人意见。所谓读者的个人意见,就是解读者依据自己的知识素养对诗歌做出的解读。这种解读,可以不借助史料,不参考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也不参考诗文产生的时代,常常是根据文本自身内容或字面意思,取其会于心的一点加以解读,以指向解读者的内心为旨归。因此,个人意见的解读,常常是新见迭出,但缺点是往往忽略诗文的内部规律,且多具有断章取义的局限性和比较强的随意性。个人的意见一般来讲,多是一般的读者做出的,尤其是今天喜欢吃“文化快餐”的读者,因为他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种忽视作者和文本、凸现读者的解读思潮,是受了当代文艺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现代阐释学、接受理论、解构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影响。这些理论自身的内涵都非常复杂,彼此分歧也很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作者死了,读者活着”。关于它们的共同点,赵志军先生说:“它们不管在理论主张上有多大的区别,但一致将作品从作者的垄断和控制中解救出来,摆脱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和垄断,作品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由于没有作者的意图作为作品的起源,作品的意义不再束缚于作者的意图之上,作品开始被看作是多义的。”〔3〕
在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中学经典诗文的读者确实“新见迭出”。例如,读出了《项链》是一部反映“偶然性对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认为文中女主人公的一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道出了小说主旨;读出了《文学与出汗》中鲁迅主张的“文学的阶级性”是有针对性的,但梁实秋主张的“文学描写永久的人性才能流传后世”也不无道理;读出了《荷塘月色》中作者心中的“不宁静”并不仅仅来自政治斗争,更多的来自生活的苦闷……但这些创造性的多元解读中也有误读:从《窦娥冤》中读出了“窦娥是一个善良的野蛮人”,〔4〕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真愚,不搬家,却要搬山,真是自讨苦吃”,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读出了“有钱不用还要自杀,杜十娘冒傻气”,等等。甚至出现了一种斗气式的“个性解读”:你佩服《鱼我所欲也》中的穷者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么我就说他“机械木讷,饿死活该”;你夸《项脊轩志》中的归有光“重亲情,有孝心”,我就偏要说“克母克妻,是丧门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漠视戏剧艺术的浪漫色彩,否定跟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拜金主义,丢弃传统美德,丧失唯物立场,这些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当代文艺理论下的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也要有一个规范,不能出现信马由缰的“乱读”。
要避免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出现异化现象,必须确立如下三个基本策略:第一,不脱离文本进行解读。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去解读,而不是抛开文本,主观臆断。第二,用正确的情感去解读。不能用腐化没落、低级颓废的思想去解读文本,而应该用健康向上、积极崇高的思想去观照文本。第三,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譬如从民俗学、伦理学、行为心理学等角度去解读文本。当然也不排除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去解读作者的原意和时代政治意义。
四、多元解读的正确策略
新课标是倡导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6〕显然,新课标中的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的阅读走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之路的。
既然中学经典诗文的多元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这么重视多元解读,我们又知道了多元解读是在历史学、社会学和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意义的,那么我们就要避免以往多元解读中的错误,形成多元解读的正确策略。
我们要避免的错误是:1.只重视多元解读的行为研究,不重视理论研究。2.只重视文本时代政治意义的解读,不重视作者原意和读者意义的解读,或者只重视读者意义的解读而忽视作者原意和时代政治意义的解读。3.过分张扬当代文艺理论,凸显读者而忽视文本。
我们要形成的正确策略是:1.重视多元解读的理论研究。2.形成多元解读的正确观念,即多元解读是作者原意、时代政治意义和读者意见的综合。3.识别真假多元解读。脱离文本,无中生有,没有理论指导的属假多元解读;紧扣文本,有理有据,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属真多元解读。4.制定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
总之,经典诗文的解读是多元的,有理论基础的,有层次的。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原意,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时代政治意义,最后从当代文艺理论的角度解读文本的读者意义。当然,中学经典诗文的多元解读,由于教学对象在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恒定和不定性,是可以灵活进行的。也就是说到底先解读什么意义,或不解读什么意义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中学的多元解读是有度的。中学经典诗文的多元解读不是完全的多元解读,而是“有限的多元解读”。
〔1〕林非《鲁迅著作全编》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毛诗(卷1)》,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影印本1922年版。
〔3〕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龚郑勇《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4期。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