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

作者:蒋红森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不是教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千篇一律,这是综合性学习本身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从学生需要出发,在实践层面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任何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都必须以“适应学生”为前提,只有学生适应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才有可行性,才有可预见的综合性学习效果。实际上,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综合性学习的适应状况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以内容的丰富性来应对学生状况的多样性,以内容的针对性来应对不同学生群体在综合性学习问题上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讲,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是一种必然。
  2.内容“泛化”意味着要开发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资源充足,“泛化”才有可能。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以来最为流行的“大众口头语”之一。很多老师从认识层面意识到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层面却不知如何去做。实际上,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实施建议”中所言:“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以上所列举的方方面面,正是我们寻求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去处。
  从学生角度考虑,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学生生活,学生的焦点、热点话题,地方特色,教材。
  到目前为止,教师们开发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多是前三类内容,依托教材的开发还很不够。我们认为,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教材教学的过程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兼容的。当我们由教材引出某个话题进行辩论、演讲,当我们根据课文的某部分内容组织表演或其他实证性的实践活动,当我们就某些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式的学习或活动进而产生一些远远超出文本自身的结论、体验和感受,当我们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再把握、再认知……这个时候,综合性学习就与教材的学习融为一体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旦与教材实现了有机连接,综合性学习就获得了一块丰沃的土壤,教材教学也会因此而生动起来,教材的价值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3.建设综合性学习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建设综合性学习资源要符合学生实际。一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容量要适度;二是要符合学生能力,做到难易适度。有的老师一说组织综合性学习,马上想到的就是“做课题”“搞研究”,一味追求所谓内容的新颖,规模的宏大,成果的质量。殊不知,这种一味的“追求”实际上极易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伤害。
  第二,综合性学习的“主业”是学习语文。不同学科领域内容的交叉往往会形成一些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从哪个学科看都是一个“‘四不像’地区”,但又确是各学科进行综合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踩点”最密集的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这样的边缘地带“行走”,就一定要处理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水污染现状的调查,既要实地考察,又要检测污染水的各项指标,还要提出治理污染水的方案,这样的活动就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了,也不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力所能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追求的是实现语文目标,要保证在语文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至于学生通过活动在其他领域有收获、有发现,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一种辐射效果。我们不排斥“副产品”,甚至认为“副产品”越多越好,但它们应该以“语文”为前提。
  第三,教师要形成合力。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目前还是以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为主,资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数量也捉襟见肘,以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从整体上看缺乏计划性,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确保资源的质和量,教师就应该形成开发的合力,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形成某种开发机制,做到有计划地共同开发,有选择地资源共享,真正形成一种资源多样化的局面。
  
  三、“强化”过程
  
  1.综合性学习的“生命”在于过程。
  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都应该不仅通过课堂而且通过实际活动以成为真正生动的、有意义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尤其如此。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旨在突出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其学习目标——近期的,远期的;显性的,隐性的;刚性的,柔性的——都必须通过活动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显性特征,凡活动就必须有过程,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完备是综合性学习的必然追求,“过程”是综合性学习的“生命”。
  然而,从综合性学习实施的整体状况看,过程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所见的综合性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成果展示,唱歌、跳舞、弹琴、画画、书法、吟诵、设计制作……各种展示形式应有尽有;但唯独见不着过程,或体现不出过程,似乎这些展示的内容与过程无关,或者说这些展示的内容根本就是不需要过程的即兴之作。如此种种,已经给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招致不少的嘘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意识淡薄,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实施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把综合性学习提高到改革学习方式、全面促进素养形成的高度上来;二是潜意识中的功利思想在作怪,好不容易搞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力求活动有“看点”,追求显性成果的丰富,追求气氛的热烈,甚至不惜造假也要做成自己教学中的一笔“浓墨重彩”。在有的语文老师那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了语文教学的“应景工程”“面子工程”。
  2.强化“过程”就必须加强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第一,注重发挥“三课”效益。
  就跨时空的综合性学习而言,综合性学习的课堂行为主要有三种形式:起始课、总结课、展示课。当前,起始课和总结课尤其要加以重视。
  起始课的任务重在明确活动内容,理清活动思路,提出和规范活动中的行动方式,预设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初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活动的兴趣,等等。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逐步实现,不能只是教师给学生规定。有了一堂好的起始课,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基础。
  总结课是对综合性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反思检讨。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估价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明确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改进的办法,使学生在全面检视过去的同时,认知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增强进一步搞好综合性学习的信心。从这个角度讲,综合性学习的总结课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
  起始课重在“引路”,总结课重在“提升”,它们在跨时空的综合性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综合性学习一开始只有一个简单交待,结束时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展示”。“起始”淡化了,“总结”忽略了,唯一被强化的只有“展示”。
  第二,关注活动中的“弱势群体”。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是少数优秀生的专利。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就学生而言,不存在参与与否的问题,只存在学生之间参与程度的差别。因此,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导到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