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作者:荣维东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成功设定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时,设计了“赏析文章,评说人物”的目标,可具体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认知水平,批判陶渊明“懒散、嗜酒、不求甚解”成了课堂的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或者根据课堂教学情形,机智地调整教学目标。
成功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唤起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如北京李卫东老师在上《风筝》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李老师浏览并简单解决若干问题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了以下三个需要共同研讨的问题:(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3)既然弟弟已经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着?其实了解学生需要的手段是多元的:课前谈话、作业批改、学情测验、经验推定等都是有效的方法,课上的即时问答也非常有效。
学生们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维方法千差万别,需要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具有较大包容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像“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用你喜欢的方式……”“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等话语方式就能较大程度地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圳姜东瑞老师在教《星星变奏曲》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诗歌上下节在情感基调、结构、内容、意境、语言、修辞上的异同,这样人人可以参与的设计,较好地达成了“反复朗读课文,说出星星的象征意义和变奏曲的内涵”的阅读目标。我在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把情感目标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仿写训练:用“假如我是……”的句式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学生几乎都成了诗人:“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滋润祖国的土地”“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为人民洒下甘霖”“假如我是一朵花,我要装扮美好的生活”“假如我是一棵树,我要撑起一片天空”……这种包容性较强的目标更适合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预设生成”策略: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互动生成教学目标
“预设生成”策略是指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更改,甚至变成与预设迥异的新目标。语文新课程的交互对话性、言语情境的多义性以及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目标,而要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重视并灵活处理这些新生目标,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巧妙结合。
河北张威老师在教日本作家壶井荣《蒲公英》一文时,先设计了“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巧妙的结构艺术”的目标,但是发现这样处理,学生只是简单地读懂了文章,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控诉战争”的深刻主题。于是反思后,张老师作了调整,把“如何理解‘孙子一样的儿子’”和“为什么写人们吃蒲公英”作为突破口,将教学目标定为“阅读与蒲公英相关的三个生活片段,进而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题”。
知识性目标可备细备实,而生成性目标则不必过细过实,过分细与实容易限制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有时一种看似简单的、粗线条的目标,却能带来意外的教学收获。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时将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用一个字或词概括故事情节”,这个目标为课堂现场生成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学生人人可为,个个愿为,再加上他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实现。
5.“科学表述”策略:辨清类型,具体灵活
陈述教学目标时先要辨清目标类型。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五种: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依此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好三方面工作:(1)分析教学内容,找准知识点(教学点),知识点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2)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并确定学习类型及学习条件,确定教学的难度和性质;(3)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尽量避免使用“揣摩”“体会”等内隐性心理动词。在表述时应从三个方面落笔:第一,说明教学之后,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要学生做什么;第二,说明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第三,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突出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达到程度四个要素。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表述可省略行为主体这一要素。如:“在熟读的基础上(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流利地背诵(行为动词)×××,错误不超过3处(达成程度)。”“学习本课后能正确指出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常用说明方法的句子,10个句子答对8个为过关。”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目标的设计和表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