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作者:楼 红




  生:问其姓氏,却回答“金陵人”,答非所问。
  师:同学们,这难道是作者的笔误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
  生:可以看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情。
  师: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从作者对“金陵”的敏感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这样写,与他的心情和个性有关,也许我们可以因此更好地理解张岱。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说说张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用一个字概括,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痴”,大雪三日之后的凌晨去西湖看雪,只有他做得出。
  生:“雅”,因为他笔下的雪景非常优美。
  生:“傲”,因为明明有其他人,他却视而不见。
  生:“孤独”,看雪景反映出他的孤独。
  师:说到风景,同学们觉得作者笔下的西湖是一个怎样的西湖?
  生:很美。
  生:天与水与雪茫茫一片。
  师:是的,好像很白,很浑浊。
  生:好像作者自己也融入了画面。
  师:朗读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里作者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多媒体呈现白描图画一幅。)
  (生再次齐读“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注意这几个量词:痕、点、芥、粒。
  生:作者感觉自己很渺小。
  师:“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师:作者遇到人后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大喜。
  师:大喜过后又是离别。
  生:会有更深的孤独。
  师: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独往”看雪,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漂泊无依、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酒逢知己千杯少,知己难觅难求,不经意之间遇到了,但紧接着又是无奈的分别,并难有再会之期,这怎不令人惆怅?在写景叙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茫然无奈、沧海一粟、消极遁世的情感。
  五、拓展想象
  师: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自古以来,怀有孤独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寒江钓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江雪》?
  生:(自告奋勇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很好。我想问,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作知己吗?
  生:我认为会的,因为两人都怀才不遇,清高、孤独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
  师:(提示)柳宗元寒江独钓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在等待机会。
  师:所以我觉得,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方面因为两人都是文士,都热爱自然山水,且都怀才不遇,所以有可能结为知己;另一方面柳宗元对于未来还充满期待,他是积极入世的,而张岱则是前朝遗老,十分消极,所以两人也可能成不了知己。至于能不能结为知己,就留待他们自己去解决吧!
  六、朗诵留白,结束教学
  师: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下面请同学们在齐背课文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