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作者:楼 红




   个人简介
  
  楼红,女,37岁。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90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曾主持“初中语文学科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杭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作为浙江省首批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积极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对话”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共有8篇教学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曾先后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省春蚕奖、省青年岗位能手、余杭区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或奖项。
  
   教育观点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文言文教学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唇焦舌敝,学生飞笔疾书。这种解经式的教学只关注字词句的落实,教师即使讲得再好,学生对作品的体味与理解也始终是被动的,学生被引入一个封闭、狭窄的学习空间,根本无法体会文言文的趣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文言文不单是为了了解古代的语法现象,或记住一些名句名段,而且是为了领悟古人伟大的思想,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从积极的体验中培养情感,激发内在兴趣和成功动因。
  1.设计情境导入
  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给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加新的刺激,迅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活跃起来。
  我们现在没有说古语、写古文的环境,这给学生学习文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积极创设宽松愉悦的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表达情感。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也能像钥匙一样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放声读、齐读、齐背等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
  落实诵读,应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范读的结合、齐读和个读的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的结合、朗读和背诵的结合。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朗读进行点拨与指导。
  3.巧妙设计问题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我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内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2)张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用一个字概括,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作知己吗?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了张岱的精神世界,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我没有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同时,与文本的渐进对话,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4.引导学生设疑
  学会提问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幼稚、肤浅、片面的观点切忌一棍子打死,应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对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要热情鼓励,用心呵护。
  5.追求雅化教学语言
  教师课堂语言的雅化,能使课堂更具磁力和张力;教师雅化的语言如与具有灵魂感召力的文言语句相一致,则能彰显文言的魅力,使课堂充满诗意和浓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内在需求。
  例如我教学《湖心亭看雪》的过渡语:“是啊,同学们,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自古以来,怀有孤独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寒江钓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江雪》?”借助情境的设置,唤醒知觉表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要之,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对“文”的感悟、体验。教师要从“教”转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言世界。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有关西湖的风景图片。)
  师:欣赏着这些美丽的图片,同学们能背诵一两句有关西湖的诗句吗?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生:(齐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介绍一下作者张岱?
  生:他生于1597年,死于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未曾仕宦。
  生: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
  生:他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师(补充):明亡以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自读感知
  师:现在我给大家示范朗读。
  (师读,生听。)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放声读,注意字音。
  (生读。)
  师:谁能告诉我下面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师出示演示文稿,生争相回答。)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口译文句,并把难点、重点圈出来。
  (生开始自读。)
  师:好了,现在四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把你的问题带到小组中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并酌情指导。)
  师:问题解决了吗?如果没有解决,可以带到班上集体讨论。(停顿,环顾四周,无人发问。)那好,老师有一些字词想请大家来说说它们的意思。
  (师出示演示文稿。)
  ……
  四、品读质疑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相信现在大家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再读一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内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说“独往湖心亭”,后面却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矛盾。
  生:前面说“鸟声俱绝”,后面却说“舟子喃喃自语”,也有矛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