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给足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作者:陈金缺




   个人简介
  陈金缺,男,1963年12月出生。第三届中语会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研训指导专家组成员。多次在省市研讨会上执教研讨课,获得各级各类语文技能奖50多项,先后在《语文建设》《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教学论著20多本。
  
   教学观点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说明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说明了语文课程体验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感受、体悟也不同。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足够的体验空间,不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不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世界之中。
  一、为学生阅读预留空间
  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是自主体验的前提。阅读的关键在感悟,在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以下两种阅读习惯十分寻常,却又十分重要。
  1.静读
  发现源于细读,源于心灵的宁静。让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静读,沉入文本,除去浮躁,直接进行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
  2.反复朗读
  朗读是一个体味的过程,用充裕的时间或范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或分角色读,或分小组读,或跳读,或赛读,或表演读,或配乐读,或选择读等,同时,教师在情感、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适当点拨,可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齐声朗读是一种和谐合唱,个别朗读是一种美丽独唱;动情诵读是一种愉悦享受,教师范读是一种语感传染。这些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同化效应,丰富学生的语感。
  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是感悟,又是熏陶;是理解,又是体验。重视静读和反复朗读,既突出了语文的母语特性,又祛除了语文的浮躁之风,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为学生质疑提供工具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的工具。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指导学生关注下面几个质疑的关键处,对提高学习成效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1.抓住关键问题质疑
  这类问题往往提纲挈领,直指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文的比较:范进与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质疑可以诱发学生的多元体验和解读,使他们在辨析中理解文本的旨意。
  2.抓住细微之处质疑
  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细小动作、一个细微表情、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看似细枝末节,却常常匠心独运,微言大义。如《空城计》中的“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这三个“笑”是揭示文章主旨和了解主人公性格的关键;《风筝》中“惊异和悲哀”是“我”自我剖析的关键。抓住这类细微之处质疑,往往能引导学生览胜探幽。
  3.抓住矛盾之处质疑
  分歧之处往往是认知矛盾的焦点,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探究的兴趣。如《一厘米》中陶影“逃票”和“买票”的矛盾;《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的矛盾。表层看似乎矛盾,深层看却并不矛盾。澄清模糊之处,可以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
  4.抓住空白之处质疑
  文本中的省略、空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让学生来补充、润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陈毅市长》中齐仰之“……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帖我也不去!……对你算客气的了!要不是老朋友,我早就把电话挂了!……不不不,你别来,你来了也没有用!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心声》中程老师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些省略号都很值得琢磨。
  三、为学生表达创造机会
  教学是一种自然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充分表达就是让学生找回自我。长期的教师语言霸权导致了师生交往的阻隔,教师成为“规范的代言人”,“优生”成为“活跃的演员”,“差生”成为“默默的听众”,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性受到禁锢。
  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特别强调师生在知识、情感、经验、精神等方面的碰撞、接纳、融合,不求完美但求有效,允许学生表达“出错”甚至“出格”。因此,教师要正确面对参考资料上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师生在尊重多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精神家园中进行心灵的约会。
  掌握一些表达的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让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
  1.学会概括
  “这是一个……的故事(人)。”“本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类蕴涵修饰关系的句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的角度,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理解人物、把握情感,又可以在开放性思维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小巷深处》一文,有的说“这是一个爱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
  2.学会品味
  “这里的……美,你看……”“……用得好,你看……”这类蕴涵解说关系的句式,既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又训练了学生的感受、联想能力;既可以用来分析内容、结构、写法,也可以用来品味句子、短语、词,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桃花源记》一文,可以说:“这里的桃林美,你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这里的屋舍美,你看,……;这里的田池美,你看,……;这里的桑竹美,你看,……;这里的阡陌美,你看,……;这里的溪水美,你看,……”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桃源之美。《美猴王》一文,可以说:“美猴王的身世美,你看,……;美猴王的行为美,你看,……;美猴王的言语美,你看,……”
  3.学会评价
  “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这类蕴涵因果关系的句式,既可以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局部体会能力。
  4.学会联想
  如《木兰诗》一文,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时,让学生想出带“百”字的成语,加深对“多数”的认识;《〈论语〉六则》一文,讲成语“不耻下问”时,让学生想出带“下”字的成语,加深对“不如自己的人”的认识。教学中扣紧字词句,加强纵横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温习好词佳句,增强同化效应,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能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成就卓著。他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知道“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八个人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