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材

作者:王荣生




  语文教学的模糊性,实质是“可以随便教什么”!据我们观察,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大大小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30个左右。也就是说,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是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关联的30个左右的“教学内容”,平均每个内容1分多钟。〔7〕一堂课之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成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变成学生的营养,说这样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显然是自欺欺人。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所谓模糊性,与语文教材的所谓开放性,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随便教什么”,需要建设课程内容确定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语文教材。以下是我们试编的《新闻二篇》,供教材编撰者和老师参考:
  
   准备与预习
  
  1.查阅历史教科书,了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浏览一份近日的报纸,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
  3.说说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课文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略)(戴威国,选自《1997年新华社优秀新闻选》,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略)(周婷、杨兴,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整合与建构
  
  一、新闻重读:历史时刻的再现
  1.新闻报道最新消息,也真实地记载着历史。通过下列活动,重温香港回归这一时刻。
  (1)听老师扼要讲述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2)参阅链接材料,回顾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有条件的话,观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实况转播的录像。
  (3)模仿播音员的语速,读两篇新闻。
  2.两篇课文对香港回归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报道。分析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下图中填写《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报道的事实。
  
  (2)逐一画出《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的事实,并依次标上序号。
  (3)想一想,记者是如何采访到上述事实的。
  3.香港回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周围同学讨论:
  (1)两篇新闻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一事件的划时代意义?
  (2)它们是如何体现的?是直接论述,还是隐含在事实的报道中?
  
  二、新闻结构:阅读图式的自觉
  1.请指出《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交代背景的语句,并具体说说它们对所报道事件的作用。
  2.假设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所用版面逐渐缩减,不得不一再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加以删略。你将:
  (1)从前面开始删,还是从后面开始?为什么?
  (2)是按次序逐段删除,还是在各段中分别删略一些语句?为什么?
  (3)如果只能保留一段的话,应该是哪一段?为什么?
  3.如果要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加以删略的话,你的做法会不会跟刚才不太一样?参考下图,比较两篇新闻的结构异同。
  
  
  4.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例,与言论文章作比较,完成下表。
  
  5.下面是研究者得出的三个结论,请用你的阅读经验予以验证,并试着概括新闻的阅读方式。
  ●很多新闻报道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阅读过。
  ●阅读标题和导语所产生的回忆性效用和阅读整篇报道所得到的回忆性效用一样。
  ●人们一般只能记住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读者才注意重要细节。
  
   应用与拓展
  
  1.再次阅读你课前浏览过的那份报纸。
  (1)统计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总数。
  (2)挑选其中的两篇新闻,使用彩色笔:用红色涂报道的事实,用蓝色涂背景信息,用黄色涂直接引语,用绿色涂转述的信息。
  2.看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
  3.有条件的话,上网浏览香港回归5周年的报道。
  
   链接
  
  《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略)
  (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630/12446561.html)
  
  〔1〕王荣生、许志先《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
  〔2〕李娜《〈拿来主义〉教学内容述评》,《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3〕孙绍振著《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81~187页。
  〔4〕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七章。
  〔5〕〔6〕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1页、211页、161页。
  〔7〕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