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

作者:刘 淼 耿会芹




  第二,寻找和利用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同形同构时,外物便能激起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最佳契合点。诗境与学生的情感经验也有最佳契合点,找到了这个最佳契合点,就能引导学生置身于诗境中以再度创造诗歌所描绘或隐匿的形象,将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扩散开来,重现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再造诗歌丰富的内涵。足球运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而雄壮有力的诗句也能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斗志昂扬的背景音乐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学生在踢足球时的情感体验,与听着音乐读诗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同形同构,这正是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
  第三,带着生活体验走入诗歌,以达到个人激情与诗歌情思的共振。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后,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应该将自己的生活和关心的事物与文学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尽管学生与诗人的时代、文化背景、人生经历是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去甚远,但是当学生伴着激情澎湃的音乐读着激情横溢的诗歌、踢着滚滚向前的足球时,他们表达的分明是灵魂的驰骋,是激情的飞跃,是心灵的升华。他们体验到的是诗歌的激情、生活的激情与音乐的激情叠加在一起后所产生的共振。
  第四,理解和分享彼此的体验,以达到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共振。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自然会对诗歌有多元化的理解和体验,而体验又常常以个体的情感为起点,以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为归结点。在基丁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共同读诗,共同踢球,共赏音乐,一个巨大的理解和体验诗歌的“场”由此建立。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场”里,每个个体对诗歌、对生命的更新、更深刻的智慧和情感就会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而某些共通的体验和感悟则会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共振。最后,当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他们热爱的基丁老师在操场上奔跑时,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禁不住击节称赞:这里进行的何止是诗歌教学?这分明是基丁老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诗歌、享受生命。
  
  三、“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创作诗歌,重塑人生
  
  基丁老师除要求学生写作文外,还常常要求他们创作诗歌,这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最难奏效的,更何况是让学生创作诗歌?然而,基丁老师不仅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会了创作诗歌,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塑造人生,真正做好了学生的人生船长。
  在基丁老师诗歌创作的教学过程中,受益最多的要数托德·安德森了。由于安德森的哥哥曾是该校毕业生代表、全国优秀学生,刚刚入校的他便不得不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他性格极其内向,情感压抑太多,外表毫无激情。当基丁老师要求同学们创作诗歌并在全班朗读时,安德森的魂儿都快吓没了。他痛苦地写了又划,划了又撕,以致上课时因没有写出任何诗句而坐立不安。然而,就是在语文课上,就是在基丁老师一步步的激发下,安德森不仅踏上了美妙的诗歌创作之旅,而且重新找回了尘封的自我,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基丁老师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教学是成功的,其成功的核心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写诗的意识与愿望。为了培养学生写诗的意识,基丁老师上课不久就告诉学生:“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这是在暗示同学们,诗歌是人类激情非常有力量的载体。作为人类一份子的学生,只有对诗歌的热爱、只会欣赏和感悟别人的诗歌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学会奉献自己的诗,学会运用写诗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躁动、冲动与激情。为了激发学生对写诗的强烈愿望,基丁老师还引用诗人惠特曼的话告诉学生,“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我们生活在这里的意义就在于:“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的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这句话久久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触动着学生的写作神经,激发出了学生“奉献一首诗”的强烈愿望。因此,安德森虽然仍然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仍然对自己缺乏信心,但他写了又划、划了又撕的写诗行动已充分证明:他已经有了要把压抑的情感通过诗歌宣泄出来的强烈愿望和需要。
  第二,打开学生释放心灵的窗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会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基丁老师知道,惠特曼的诗是富有激情且饱含哲理的,他的诗很容易让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因此总能给人以慰藉和鼓舞。为了拨响安德森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基丁老师把惠特曼的诗句“站在世界的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咆哮”中的“咆哮”一词作为突破口,让安德森亲身体验什么是野性的咆哮,以此来打开安德森的释放心灵的窗户。一开始,安德森没有一点儿“咆哮”的味道,他仅仅是在用极低的声音读这个词,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激情,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心灵的触动,随后在基丁老师一步步的激发下,他终于发出了野性的咆哮,打开了心灵释放的窗户。他心中强烈的压抑、愤懑和痛苦全都咆哮了出来,他所有的悲观、懦弱和自卑也都被扫除殆尽,这一声咆哮绝不仅仅是他写诗的开始,更是他新的人生的起步。
  第三,开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在安德森发出“野性的咆哮”后,基丁老师又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他突然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那张是惠特曼的照片,他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儿。”“啊,一个、一个疯子”,安德森脱口而出。此时,他或许会想:“惠特曼那长长的胡须、不修边幅的样子以及那‘粗鲁’的诗歌语言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自己刚才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真的‘咆哮’出来更是不可思议。”但容不得他多想,基丁老师的紧紧追问已使安德森在精神亢奋、紧张、癫狂的状态下,踏上了美妙的诗歌创作之旅:“一个疯子”,“一个疯狂的疯子”,“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他一直在念叨,念叨真理。真理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这些特别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观察力才能完成的诗句从安德森的脑中涌出,从他的口中滑落,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此时,安德森潜在的智慧、灵气和激情已被一点点地激发出来并闪闪发光。从同学们充满惊奇转而满含钦佩的眼神中,从基丁老师肯定、赞许和鼓励的目光及“你还是有诗人天赋的嘛”和“不要忘了这一天”的话语中,安德森找回了尘封多年的自我,拥有了强烈的自信,以致在基丁老师被迫离开时,是他第一个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是他第一个带领同学们跳上课桌,深情呼喊:“船长,我的船长!”
  总之,对语文教师来说,诗歌教学是难的,引导学生感悟和创作诗歌更难。然而,从基丁老师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却能够真切感受到学生感悟诗歌的快乐和创作诗歌的幸福,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希望自己也能投身其中。在现代诗歌教学日益边缘化的状况下,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冲击是如此的强烈。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