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张学凯




  在这个教育故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有了冲突也就有了戏剧的效果,也就有了较强的可读性。
  
  (二)关注教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但是这些教学现象又具有故事性,叙述者将它呈现出来,可以引起教师的警醒,这种叙事就具有了研究的价值。如上例中于漪老师的叙事接着写道:〔6〕
  我被学生问住,挂黑板了。自认为当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蒙学生。课后查阅了好些书,最后在清代史学家赵翼写的《陔余从考》中查到了“弓足”,裹小脚的事……查得有根有据,才回答了学生,心里才踏实。
  故事讲了被“挂黑板”以及如何处理的事。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遇到过的。但这一问题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挂黑板”归因于客观,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语文教育叙事就是要关注这样的问题,以个体的经验促进读者对语文教育问题的反思,增强叙事的研究价值。
  
  (三)关注教学启迪
  李海林指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本身讲一个教学上的经验和道理。”〔7〕故事的作用在于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李镇西曾写过这样一段故事:〔8〕
  几分钟后,我说,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说。……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十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是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这个语文教育故事就注重了故事本身的价值,促使不同的读者引起不同的思考:可能是语文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发言中和课文重点、难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可能是学生自由发言与教师引导的关系,也可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与语文知识技能统一的问题,还可能是语文课不能泛化,等等。
  
  (四)关注典型性
  语文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应是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文艺学中的典型形象一般是用典型化的手法杂取种种合成的。语文教育叙事叙述的是教学中的真实故事,具有真实性,与文艺学中的典型相同的是要有代表性,即体现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或教学规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上引李镇西的教育故事极具典型性,特别是在当前语文泛化趋势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它通过故事叙述了李镇西努力“上成语文课”的教育行为和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启发人们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
  综上,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方法,叙事者要遵循语文教育叙事这一研究方法自身的规则,既要选择具有教学冲突、教学问题的典型故事,还要通过叙述启迪读者,从而使语文教育叙事成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1〕〔2〕叶少燕《情感还是方法》,《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第3版。
  〔3〕转引自叶刚《回首名师来时路——特级教师孙双金“教育叙事”解析》,http://www.yuwenhome.com 2006年11月23日。
  〔4〕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5〕〔6〕于漪《“弓足”的波澜》,《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4期。
  〔7〕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8〕李镇西《我教〈致女儿的信〉》,《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18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