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张学凯
一、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
(一)语文教育叙事叙而无“事”
所谓“事”是指故事,是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语文教育叙事研究必须关注教育的“事”,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但是一些语文教师把故事当成了教学过程,把叙述故事当成了叙述教学过程的流水账,这就导致了叙而无“事”。例如:〔1〕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
这里讲述了一个语文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提问、齐读。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具有故事的情节,也不具有故事的启迪价值。
(二)语文教育叙事叙而无“序”
语文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故事一般要有一定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顺序。一个故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叙事者必须清楚,并且要按照这样的“序”表述出来。可是有的叙事者往往不自觉地打破叙事规则,站出来讲话,充当故事讲解员的角色。例如:〔2〕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叙事者在导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提问题,这就好像让观众看电影,电影刚开头,就站出来告诉大家电影的主旨是什么。这是对教育叙事的误解。语文教育叙事要把“事”讲完整,在叙述故事中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并以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体会语文教育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直接规定语文教育应该做什么。
(三)语文教育叙事叙而无“理”
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通过教育故事的形式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这里边包含一个“理”,即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生长出来的语文教育经验或规律。但是很多叙事,有事无“理”,无法给读者以教学的启迪。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一则叙事片段:〔3〕
星期三下午,全校教师济济一堂坐满了三(1)班教室,初出茅庐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对50多位教师进行“空试教”。这是怎样的“空试教”呀!没有学生,我必须把教学环节的每一句话像面对学生那样讲出来。这真是为难我了。有时刚讲几句,老校长就打断说:“停下来!这里不应该那样提问,应该这样问……”
叙事者非常细致地叙述了自己第一次“空试教”的经历,但是读完这段叙述,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叙事要给读者以什么样的启发呢?
二、语文教育叙事失当的原因
(一)不明白语文教育叙事究竟是什么
在与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语文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讲故事就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了。教育叙事始于新叙事学,是文学叙事的一种。教育叙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由加拿大课程专家康纳利和克莱丁宁等人提出,后有美国一批课程论专家响应,遂成为一种时尚的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如丁钢等人介绍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迅速发展,成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的研究方法。程方生指出: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4〕语文教育叙事就是要通过叙述教育故事,讲明一种教学经验,传达一种教学理念,揭示一个教学规律。
(二)不了解语文教育叙事的结构特征
教育叙事叙述在特定时间内出现的特定教学事件,这个事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既然是故事就应该有场景、人物、情节,故事情节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是故事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叙述者错把故事当做教学过程,因而故事成了记叙过程的流水账。另外,新叙事学强调故事的悬念设置、结局的多变,那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这里的故事是教学现场发生的真实事件,虽然允许进行某些技术性的选择、调整,但绝不是作者杜撰的。
(三)不了解语文教育叙事的基本类型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许多老师逐步认识到,要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化,一定要参与教育研究。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由于不了解语文教育叙事的类型,出现了把不同类型的教育叙事混在一起的情形。语文教育叙事可以分为自主教育叙事和旁观者教育叙事两大类。自主教育叙事是自己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旁观者教育叙事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讲述自己见到的教育故事。不论哪种教育叙事,叙事者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不需要站出来对故事说三道四,因为故事的内涵要由读者自己去感悟。
(四)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研究工作
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自然主义研究方法,也称质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研究教育。这种研究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有利于真实地反映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是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并通过这种反思使内隐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讲故事实际上成了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变革教学行为的行动方式。但是许多叙事者只是把它当成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研究活动,这是对语文教育叙述研究的一种误解。
三、对策
语文教育叙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如果大家对这种研究方法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按照教育叙事规律去做,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会步入叙事研究的坦途。
(一)关注教学冲突
所谓教学冲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冲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师说服不了学生,学生要和老师讲道理。这时就产生了教学冲突。我们不妨看看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5〕
一次教《木兰诗》,两节课,学生兴趣盎然,背诵出来。下课铃声响了,我赘言了一句:“你们这是强记,强记易忘;只有熟读成诵,才会经久不忘。”一位同学扑哧一笑,不以为然。请他站起来发表意见,他说:“好是好,不过都是吹牛。”说得那么正经,那么严肃。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何以见得呢?”我问。“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别的不说,‘关山度若飞’,行军打仗,跋山涉水,总要洗脚,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中国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啊!”其他学生七嘴八舌,也十分赞同。我在一片喧嚷声中随口说了一句:“那时妇女还不缠脚。”下课了,学生还是不罢休,追着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我被问懵了,回答不出。我只能老老实实告诉学生:“不知道,没研究过,去查找,估计正史上是查不到的,要去查野史,查风俗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