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走进悠悠古巷 品味胡同文化

作者:杜会肖




  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这篇课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由最后胡同之没的照片自然而然地引出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转向侧重于人文教育。)
  4.品味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情感。
  在北京胡同中生活了40多年的汪老,看到写着“拆”字的老北京胡同时,心情会怎样呢?
  展示图片。图片一: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图片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
  学生们看照片,配乐朗读课文后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绪。然后思考、发言: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很复杂,在感情上是怀旧和感伤的,但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5.学生自由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课文最后一句话蕴涵的作者感情:“再见吧,胡同。”
  说说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才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复杂的感情。
  6.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在平凡生活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厚重的北京文化。那高高的前门、那大碗茶、那香甜的冰糖葫芦,让在老北京生活的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切感。在这首歌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汪老一样的人们对逝去的岁月、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怀念。
  (四)拓展链接:立足课本文本,走向现实生活
  1.面对传统文化。
  课外链接:旅游景点介绍——周庄(江南第一水乡,展示图片)、乌镇(最具文化气息的小镇,展示图片)。
  北京的胡同文化正在没落,而江南水乡却正在开发,同是传统文化,命运不尽相同,你如何看待?
  2.面对高楼文化。
  课外链接: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越来越忙,楼房越来越高,饮食越来越好,信息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朋友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难……
  你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两种居住环境,你更喜欢哪一种?阐明理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
  北京胡同正在消失,高楼大厦不断拔起,面对这些,我们心中有留恋,有伤感,还有遗憾……我们可以用汪曾祺老先生的话来结束这节课:“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探究性作业
  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真实地考察一下咱们寺家庄镇第一中学,写一写“一中文化”?大家可以通过对我校的建筑风格、校规班纪等的调查,写一篇文章来反映我校的校园文化。下周作文课上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大家眼中的校园文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