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走进悠悠古巷 品味胡同文化

作者:杜会肖




  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所以我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创设文化情境,走近北京胡同”“走进汪老生活,走进北京胡同”“品味胡同文化,走进情感世界”“立足课本文本,走向现实生活”。在每一个板块设计活动、问题时,都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如在第一板块让学生课前搜集胡同图片,课上展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为教学所用;第二、三板块以学生自读、讨论、探究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第四板块学生更是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思路打开飞出课堂。同时,要求学生仿照本文,以本校为调查对象,写一篇《一中文化》,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课文思路清晰,结构清楚,语言京味十足而富有表现力,故在第二、三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品析、欣赏京味的语言,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正好体现了新课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提高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3.品味、欣赏京味十足而又精彩的语言。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搜集、展示、倾听、感受;
  2.诵读、提取、思考、讨论;
  3.分析、理解、领悟、感受;
  4.拓展、思辨、升华、实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和对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的达观。
  2.学会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或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认识。
  (一)导入:创设文化情境,走近北京胡同
  看图片,听歌谣
  1.看一看关于北京胡同的图片,感受胡同带给同学们的浓浓的北京风情,领略老北京特有的韵味。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并作简略说明。老师可补充学生课前搜集的不足。
  2.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悠悠歌声里走进北京,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民风。
  京韵大鼓:“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学生展示的图片配上悠扬的歌谣,运用音画效果设置情境,让学生走近北京,走近北京胡同。
  (开篇即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在京味十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学生很自然地走近北京胡同,去感受胡同散发出的浓浓文化韵味。)
  提问:看了图片,听了歌谣,大家有何感受?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胡同中充满了浓浓北京风情,歌声中唱出的是往昔悠悠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很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老北京胡同大都已经没落了,甚至有些胡同已经消失了。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让我们跟着汪老先生走进北京胡同,走进胡同文化。
  (二)走进文本:走进汪老生活,走进北京胡同
  1.走进汪老生活。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汪曾祺(1920~1998年),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特色鲜明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作者对于风俗文化的见解可以多介绍些。)
  2.阅读课文,走进北京胡同。
  汪老在北京的胡同中生活了40多年,对北京了解很深,对北京胡同了解更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笔下的北京胡同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点。
  学生快速阅读1~4段,从课文对胡同的描写中发现胡同的特征。老师提醒学生要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胡同的特点:
  多——数目;
  奇——名称;
  作用大——交通;
  静——环境;
  住房真特别——四合院;
  方正——走向。
  (这几段快读、略讲,引导学生对北京胡同获得整体印象即可。)
  (三)赏析文本:品味胡同文化,走进情感世界
  1.品味胡同文化。
  胡同如此,胡同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走进北京人的生活,去品品胡同文化。
  请大家看课文。找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画出能揭示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用原文回答: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
  在学生找到原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忍(本质)。
  引申:生活小事应提倡“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样做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而应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只有这样不法之徒才不敢嚣张,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团结。
  (本部分为全文最重要的部分,要结合北京的历史、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全方位理解。)
  这一部分有多处描写既能体现胡同文化的特点,又能体现京味的语言特色。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在诵读中品味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例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既能表现北京人容易满足的特点,又能体现语言特色。
  2.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契合。
  我有一个疑问:这样的胡同孕育出这样的胡同文化,这两者有什么契合点?请大家帮我解答一下。
  (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生活的影响。)
  胡同安静闭塞,胡同里的人也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而这些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基于胡同的特点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具有深厚的基础,那么北京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呢?
  3.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最终命运如何?
  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并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言之有理。
  学生发言:“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然会消失。”“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导致胡同文化走向灭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