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
作者:万 瑛
生:“爱是溪”,“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师:爱到什么程度呢?大家看看第1段。
生:“得其尤绝者家焉”,“家”是名词动用,安家的意思。说明我已经爱到与小溪无法分离的地步。
师:大家说得很好,“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人生失意,寂寞孤独,小溪成为知音。请注意第3段的这句话,这条无以利世的小溪,“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然则” “虽”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非常正确。但你能说说这句话里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吗?
(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怎么理解?
生:无以利世。
师:这条溪水无以利世,文中已经强调了,但溪水是否也无以利“我”?
(学生齐说“不是”)
师:刚才大家已经注意到最后一段有关溪水美好特征的描写了。这清澈秀丽、叮咚作响的溪水于我可神奇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师:这个“愚者”有很多吗?
生:不是,只有作者。
师:“喜笑眷慕”这四个字里,除了刚刚点出的喜爱、舍不得离开,还有哪种情感?
生:眷恋爱慕。
师:这条小溪有什么值得爱慕的?同学们会对随便哪个人、哪个事物用“爱慕”这个词吗?
(许多学生笑)
生:极其喜欢才能用“爱慕”,“慕”有“仰慕”的意思。他自嘲 “以愚触罪”,无利于世的小溪与“我”有着相似的愚笨。
师:还有什么地方相似?
生:作者虽然也无利于世、无所作为,但“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就像小溪“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我”是用文墨、“溪”是用流水鉴察万物,洁身自好。这也是两者的相似点。
师:正所谓物有物格、人有人格啊!以上我们了解了柳宗元对这条溪水的感情。大家都有喜爱的“水”,它可能是名贯中西的大江大河,也可能是你家门前的一条小溪。但一个人对一条溪水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其实古今中外,也不是柳宗元一个,爱溪的人还有孔子。孔子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水能顺应地形,虽轻柔但有自己的状态,正如聪慧的人能顺应形势,所以智者乐水;仁义的人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所以仁者乐山。
师:既然“智者乐水”,这条水又没有被天下人喜爱,而是被一个“以愚触罪”的“我”所喜爱,所以“我”叫它“愚溪”。
生:我明白“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的情感了。柳宗元叫此溪为“愚溪”,是因为内心对不合理社会存有愤激之情,对自己一生抱负难展有不平之意。
师:他不但以“愚”名溪,他还以“愚”命名其他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是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可见他的愤激不平如烈烈山火,燃烧于胸膛。这里的“愚”既是自嘲,更是愤懑。
师:大家想过什么是智、什么是愚吗?作者接下来谈到历史上的“两位愚者”,同学们对此纷纷质疑。姜正浩同学问:“写宁武子与颜子,到底是写智还是写愚?如果写智,他俩智在何处?”宁武子何许人也?我查了很多资料,资料真的很少。注释里只有一句话,语出《论语》:“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同学们回想一下看过的历史影片或历史小说,虽然我们没有“邦无道”的感受,但历史人物的感受是可以超越时空,被今人理解的。
生:宁武子放弃,是因为对无道之邦绝望。
师:放弃能算得上“智而为愚”吗?
生:那些奸佞的臣子在邦无道时得势,宁武子装愚是不是要保全自己?
师:你喜爱看那些描写政治斗争的宫廷片吗?
生:看过一些反映清代宫闱之争的电视剧。
师:那你怎么评价为保全自己而装愚?
生:保全自己是为了留住性命,人们不是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这是智慧。
生:我觉得他装愚也是为了保全士节,他不愿意同流合污。
师:好极了!他联想到王学泰《说士节》一文中论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节。宁武子巧妙地保全了中国古代的士一以贯之的节操,这不是“智而为愚者也” 吗?第二位是颜子,颜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终日不违背孔子的训诫,“睿而为愚者也”,“睿”与“智”有什么区别?
生:“睿”含有通达之意。
师:他通达在哪里?
生:古人说 “学者必从师,从师不可不谨也”,颜回不违老师,是心胸开阔,是对老师的尊重,他明白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他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吸收老师的思想,然后再回去融会贯通。
师:颜子用好了老师教给的学问,不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吗!姜正浩同学明白了写这两人是写愚还是写智吗?
生:写智。
师:这两人是智,那么作者是智还是愚?我们看看关于“予之愚”的问题。徐一僖同学问:“柳宗元到底犯了什么愚蠢的罪行?”汤镇宇同学问:“作者认为自己真的很愚蠢吗?”涂岩珺同学问:“‘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是作者最终要追求的境界吗?”
生:作为被贬之官,柳宗元可能触犯了朝廷中的小人。在《柳侯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在柳州呆了四年,“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他的所作所为全是为民造福。柳宗元此前在永州估计也是做了不少好事。
师:你读书非常仔细,值得大家学习。的确,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他被贬永州的原因是他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这场改革历时146天,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禁止“宫市”,减轻百姓的赋税,放还宫女、女乐共900人,最有力的是策划夺取掌握在宦官手里的兵权。这场改革引来了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由于支持他的顺宗皇帝被迫禅位,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
生:作者说“予以愚触罪”,其实不是真愚,是作者执著的政治抱负、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是什么意思?
生: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但寂寞痛苦,没有人理解我。
师:柳宗元不是朝廷棋盘中的一枚无生命的棋子,他的文化人格在天地间营筑了一个无违无碍、自得其乐的小天地。这是他追求的境界。但这种孤傲的追求是不被人理解的,所以他心中充满了茫然、寂寥,只好以溪为伴。
以溪为伴的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邱梓欣同学问:“这条小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心中之景?”欧阳静慧同学问:“既然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将《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生:我回答邱梓欣的问题。这条溪是永州一景,是真实存在的。
师:是的。不过与人心生共鸣的景物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我的小屋”恐怕就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生:我回答欧阳静慧的问题。将《八愚诗》纪于溪石上,柳宗元一是想借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二是天下只有“八愚”与他亲近、与他相似,所以留言抒情,以表心志。
师:说得很好。有关《八愚诗》与“永州八记”的问题,我看也很好解决了。刘郁晨同学问:“本文是一组诗的序,从中可推出《八愚诗》什么内容和主题?”许凌嫣同学问:“此篇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生:我回答刘郁晨的问题。《八愚诗》写八愚之景,主要内容也是写它们的美好与不幸,抒写作者心中之块垒。
生:我回答许凌嫣的问题。《小石潭记》中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可见作者心中的凄苦孤寂与本文情感相同。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师: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之《洞庭一角》中提出“贬官文化”这一概念,古代一批才华横溢的官员在政治斗争中失了势,被贬到荒远偏僻的地方,这些作家及作品,构成了贬官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其夺目的部分。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想人生、思使命,研读这些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寻求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是一例,大家能回忆曾学过的类似作品吗?
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件展示:被贬邓州)
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课件展示:被贬滁州)
师:在这些山水诗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孤傲之气,甚至是不识时务的愚呆之气,这样的品质,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生:没有了这样一些先知先觉的以身殉义,正气就难以抬头,乌烟瘴气就会乘虚而入。
生:敢讲真话,敢坚持原则,这种愚呆之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贵品质。
师:《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说:“自我反省,要是理屈的话,纵然只是面对穿粗布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吗?自我反省,只要合乎义理,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忘我的奋斗与献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它的万丈光芒应该传承下去。
师:课后我们探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来自《我与地坛》,史铁生说:“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与悟性?”请大家将思考写在随笔里。下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