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

作者:万 瑛




  个人简介
  万瑛,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高中教师,南昌市中语会理事,南昌市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组成员。2000年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省会城市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南昌市优秀教师。曾担任“开放型、探究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主持人。多次在省市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研讨会上示范教学或做专题报告。
  
  教育观点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
  语文教学到底要给学生什么?每天穿梭在课堂、教材和学生之间,我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和学生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所独有的情境和氛围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也在与学生一起成长。课堂与教材一旦注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成长意识的呼唤,就会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课堂也就不再琐碎、枯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用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用文化建构学生的人格,用文化引领学生的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式、丰富内容、创新策略。可以说是文化在丰富语文课堂,引领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就是要关注文本中的“人”,注重文本人文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而且对一些人文读本,也必须高度重视,它们是对课程资源的补充与丰富。另外,还要关注生活中的“人”,用课程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的成长。新课标多处强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重视文化引领,首先要以文本为核心,辐射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文本往往是时代的缩影、文化的荟萃、历史的记录、人性的展台。它反映的文化现象,包含了民族文化心理、社会风俗、政治影响以及人类共有的情怀,往往具有道德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以文本为核心辐射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视野。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我共用了三课时。第一课时以预习为主,朗读课文,提出问题;第二课时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第三课时进行荷文化研究,研究的问题是:“本文的荷花与《爱莲说》中的荷花有什么不同的意蕴?荷花在古今诗词中有哪些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课后上网查找资料,写出了研究性小论文,认识到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中国平民文化的象征,这与《爱莲说》中代表高洁生命尊严的荷花不同。学生还把朱自清平民化的创作风格和文化气质,与《荷塘月色》的文化风格放在一起比照,进一步体悟荷与人相得益彰的文趣,体会了朱自清渴望生命舒展、怒放而不得的痛苦。学生还收集了上百首与荷花有关的诗词,以此管窥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其次,要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核心,拓展补充教材。文本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是人物集中的表现,尊重、关注文本中的“人”,就是赏读一片历史天空的雪花、品读一部人间万象的大书。读“人”可以知世,读“人”可以悟文。
  例如教读《山居秋暝》,我采取了以一带三、以点带面、追因溯源的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王维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教读《山居秋暝》,抓住“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等意象,让学生体会诗歌幽静空灵的意境,初步认识作者旷达开阔的胸襟。然后举《竹里馆》中的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来印证。接下来研读《终南别业》,探讨王维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原因,认识王维潇洒悠闲地面对人生起落的态度。最后拓展阅读《辛夷坞》,认识王维的生死观——回归自然的本色人生。学生一边体味王维的寂寞与旷达,一边探索中国文化的灵魂,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要以探究为核心,重组课程资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探究的问题为切入口,以重组的教材为抓手,利用教材之间的互解性、互补性,以求探究的深入。如教读《我的空中楼阁》,以“精神小屋”为话题,将课本中的《陋室铭》、读本中的《沙田山居》、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为单元进行教学,最后要求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以“我的”为题的作文,使学生对精神构建与现实冲突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既指导了文本阅读,也重构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要以生活为核心,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是学生最生动、最直观的教材。如进行“山水与文化”的专题研究,我组织全年级学生开展以“江西山水与文化”为题的研究。许多研究小组在结题时交出了优秀的个案。如《千面庐山,多情文人》《豫章遗韵》《空灵深邃赏三清,亦儒亦道识朱熹》《山水对城市的浸染》《文化苦旅在江西》……学生用一种文化的眼光看人生、看历史、看世界、看社会,他们的心智因此更加成熟,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刻。
  重视教学中的文化引领,教师贵在引,也难在引。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认识盲点。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铺阶搭台。其次,要以学生的思维起点为教师的教学起点。教学起点过低,引导无意义;起点过高,引导无实效。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引领的基础、对话的前提。再次,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因为时空距离太大,学生难以理解;但又不能浅层次地引领,要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完成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最后还要注重读写结合,听说同步。学生只有在吸收、整理、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精神成长,形成文化眼光,实现文化思考,交流文化感悟。
  学者周国平多次讲到教育要培养“真正的人”,即拥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的人。实践证明,文化的种子一旦生根,学生的思想便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真正的人”才有可能逐渐养成。
  
  教学实录
  
  师:新学期以来,我们围绕“生命意义”这个专题,学习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王学泰的《说士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余秋雨的《柳侯祠》。为了纵贯古今,深入探究这个专题,我们将教材重组,安排了第四册古代散文《愚溪诗序》的学习。上节课我们翻译了全文,大家也在课堂上完成了实虚词、特殊用法的整理归纳,而且每人用小纸条提交了两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答疑解惑中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探究“生命意义”这个专题。下面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字正腔圆,说明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但感情上还略有欠缺,所以今天我们还需要深入体悟课文。
  我将同学们昨天提的问题归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关于“一条愚溪”的,第二类是关于“两位愚者”的,第三类是关于“予之愚”的,第四类是关于“以愚辞歌愚溪”的,第五类是关于《八愚诗》与“永州八记”的。
  我们先看第一类。郑婕同学问:“作者为溪取名为‘愚溪’,但课文中有很多赞赏愚溪的句子,这是为什么?”左越同学问:“作者知道‘愚’字会辱没小溪,却要将此溪命名为‘愚溪’,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寻求答案还应进入文本。请大家在原文中标出愚溪是一条怎样的小溪,画出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生:“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这是写小溪的位置。“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这是写小溪称“愚”的原因。“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这是写小溪的美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