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千万勿忘“我”是谁
作者:陈钟梁
落、惶恐的心情与尴尬的处境。这一切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终于度过了这一天。月下,她扑在老师的肩头上哭了。哭得很伤心。人生必须跨过这道坎:三个女孩分别给我们讲述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故事。
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是布满鲜花的阳光大道,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这道或那道必须跨过的坎。能否跨过这道或那道坎,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理想与性格;而是否能跨过这道坎。则关系到你的命运。所以我们说。播下一种理想,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的一生辛酸苦辣,悲欢离合,演绎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老顽童”黄永玉年龄这么大,可是凡年轻人喜欢玩的:驾车、上网、泡吧,他都愿意尝试。他逢人就说:“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肚子里装满了故事。”
没有故事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故事的家庭是凄凉的,没有故事的爱情是干枯的,没有故事的人生是孤独的……
美国女作家拉克瑟说:“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not of atoms,)
讲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种写作境界。
三
如果说教会学生怎么叙述,是当今作文教学一大难题,那么,教会学生怎么议论,则更是一大难题。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依然存在。如规定学生按照指定的模式行事,譬如中间必须含有三个小论点,分别写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对于这样的指导,学生普遍感到索然无味。以为议论无非就是搬弄一些空话、套话而已。
广东东莞有一家由台商投资的东南亚最大的制鞋厂。厂方规定,班组每两周学习一次,时间30分钟。班组长必须针对实际需要,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分析一个道理。
据说世界著名球星乔丹来到中国。面对千百名如痴如狂的球迷,风趣地说:“让我先讲一个故事,再说一个道理。”乔丹讲的是发生在NBA球场上的故事,然后引用前总统克林顿的一句话: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就像NBA球场上的拼搏,需要团队精神。乔丹非常巧妙地把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最难的是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得体”二字。
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老一辈教育家无不呼吁:学生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值得关心的是,学生拿到一个议论性比较强的题目,到底从哪里写起,中间怎样展开议论。结尾又如何才能得到升华。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是从“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写起的。由于她想到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一一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中间部分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文章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讨论的。结尾写道,一个科学家,应当永远像一个“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这就是一个伟人在谈论“我的信念”,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道理。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是从她高一时的英文课本——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一句话写起的。那年恰好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奥尔珂德逝世九十周年。奥尔珂德那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先后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那时”,“那时少女情怀”,文章写的是那时的读书生活。第二次出现在“如今”,如今“我”已是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了,写的是亲人重逢,骨肉团聚。第三次出现在结尾“最近”,写的是观音的眼泪、基督教徒们虔诚的祈祷。琦君原是一位忠诚的佛教徒,晚年在美国定居后,又接受了基督教。中国文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对宗教相信而不迷信、真挚而不固执。琦君用心参悟了中西两大宗教的真谛:中国佛教的悲悯,西方基督教的感恩,这正是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文章结尾道破了泪珠是怎样升华为珍珠的,这需要的不仅是过程。更是理想!
以上两个实例告诉我们。作文必须回归自我,发现自我,“我手写我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百年哈佛给莘莘学子开了一份书目。总标题是——“我”人生哲学。现在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写的不是必须跨那道属于“我”的坎,而是成人的坎、名人的坎、古人的坎。因此,他的议论必须是空泛的,代“成人”“名人”“古人”立言而已。
叶老早就发现这一弊端,语重心长地说:“写作必须剔除那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单把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去,剔除得越干净。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成分越多。那越是成功的东西。”“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志公先生说:“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我想,它之所以会成为“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原因之一,它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表达技巧,更需要学生有鲜活的生活体验、独特的个性表现。
作文教学,必须跨过这道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