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培养现代语文能力,过好现代语文生活

作者:郑 浩 李 节




  语文学界历来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等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当然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具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
  
  课标是一种指引,教学需要多样化
  记者:既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是无解的,既然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能完美地界定语文课程,高中新课标中为什么仍旧保留这一说法?
  李宇明:教育是人类历史上较为保守的一种职业。教育需要发展,需要改革,但不能幻想天天搞教育革命。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课标是语文教育的顶层纲领,更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碎步快走”。
  世界上本无理想化的东西,包括课标。也许把课标看成“和谐”的产物更合适,它要照顾不同学派和不同办学条件,要考虑人们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比如,西部农村的语文教学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就很难用同一尺度来衡量、要求。虽然谁都说不清楚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但是去掉这些说法人们可能更糊涂,而且还可能为此引起更大争论。争论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减少些争端、多些探讨和实践,对当前语文教学更有裨益。
  记者:您是课标研制组的召集人之一,请问您在课标研制中的观点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课标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李宇明:批评容易建设难。在局外时充满批判精神,进了门方知任何一点改变都不易。现在我深切地感到,当初课标起草人很不简单。今天参加这项工作,自己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似乎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判断力。
  换个角度想,不必把课标看做语文教学的不二规范,最好把它看做一种指引,看做一种提倡。在它指引下,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去创造性地工作就是了。语文教育有好多层级:课标、教材、教师的教学活动,最后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国太大了,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不应该幻想用一个课标来通管天下。如果不考虑各种差异性,不提倡多样性,语文教学无论如何也活跃不起来。
  制定课标时,大家不断议论,要给语文减负,给语文教师减负。要让语文教师有教学成就感,要让学生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担太多使命,不能把什么都堆进语文课里。百年来,语文从国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学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是有成绩的,不能简单否定历史。时代在前进,语文生活在变化,在已有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就相当不错了。
  现在,整个社会语文水平是下降还是提高了?从全民的语文水平来看,一定是提高了,文盲少了,能写文章的人多了。新中国的语文教育成绩很大。但是,精英的水平下降了,语文大师少了,文学精品少了,这不能不引起反思。这个问题得两面看,如果没有两面看,把语文教育说得一无是处,并不公允。
  
  培养现代语文能力,过好现代语文生活
  记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在理论界曾产生很大争议。有些教师也反映,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在弱化和淡化。在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应该占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您作为语言学家是怎么看的?
  李宇明:看待这一问题要首先区分教和学。在教这个层面,教师应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科学运用于教学的经验。过去,语文知识教育的名声不好,与许多语文教师没有融会贯通的语文知识有关,与没有在教学中科学处理语文知识有关。
  在学这个层面,是要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知识并不代表能力,但是知识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肯定有作用。没有知识却有很高的能力,这是不可想象的。要研究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直接教授。培养途径大体有二:第一,体验和实践;第二,知识讲解。过去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把语文知识看得太重,有时甚至成了教学目的、考试目标,忽视或轻视了语文实践和体验。而且语文知识教得太死,揉得太碎,以为教会了语文知识就是培养了语文能力;以为知识教得越系统,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越强。其实,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不在于系统不系统,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不需要系统,因为教材、课堂只是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场合,课外的学习与经历不可或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帮助者、引路人,学习的帮助者还有同伴、父母、社会等。教师应该当好学生的导师,“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恰当表达当今教师的职责。
  语文知识也是公民素质之一。语文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而且也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正像人要有一定的卫生常识、历史常识一样。
  语文教学必须教语文知识,淡化语文知识肯定有害。关键是:第一,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以使其有效内化为语言能力。第二,传授公民应有的语文常识。
  记者:那么应当如何理解现代语文生活的含义呢?
  李宇明:我们对现代语文生活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总结。以己愚见,它起码有五个必须考虑的特点:
  第一,信息化时代。现在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观念瞬息即生。信息的快速接收、检索与加工,成为语文教学的新任务,或者说阅读在“听、说、读、写”中的地位更突出。信息时代出现了很多新词语,甚至是字母词语、网络上的特殊词语,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就需要了解它,需要客观对待它。
  第二,亲近文化,亲近经典。曾几何时,我们把中国文化看做进步的包袱,弃之怕不彻底。而如今认识到,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一生大约都会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第一个问题是认同问题:文化认同、母语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本质上是个人文化归属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问出身、问历史。我们从悠久的中华历史中走来,从孔孟那儿走来,从唐诗宋词那儿走来。第三个问题是人生路向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人生价值观问题,是由前两个问题决定的。语文教育要通过自己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三,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现代语文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下一代过好虚拟世界的语文生活,不容忽视。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会有新观点。比如汉语拼音,它不仅是注音识字的工具,而且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重要工具,是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重要保障。语文减负常有人提出要减汉语拼音,若从虚拟世界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教学反而应该加强。
  第四,了解语言国情。多数人不了解语言国情,原因之一是语文教育里缺乏这方面内容。语文课有义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基本状况,培养对母语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母语与外语的关系。
  第五,面向世界。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世界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世界。要帮助汉语等中华语言走出国门,也要学好外语。语文教学既要有本土意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让学生将来有走向世界的能力,用世界熟悉的话语方式同世界交流。
  了解这些问题,也许对语文教学并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对于处理一些语文争论,把握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促进语文教学与时代的结合,应当有启发。
  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从我国语言国情的高度审视语文教育和语文传承,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定位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现代语文生活的概念,相信您的观点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知识、启发和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