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培养现代语文能力,过好现代语文生活

作者:郑 浩 李 节




  ● 换个角度想,不必把课标看做语文教学的不二规范,最好把它看做一种指引,看做一种提倡。在它指引下,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去创造性地工作就是了。
  
  了解语言国情,做好语文教育和文化传承
  记者:提起语言国情,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您是语言学家,同时又是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我国的语言国情是怎样的,语文教师了解语言国情的意义是什么。
  李宇明:语言国情包括语言政策和语言生活两个主要方面。我国现在的语言政策可以概括为: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加快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同时,也要重视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视公民语言权利的维护。我在2008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国家语委的三项职责:
  1.从语言文字角度保证国家信息畅通,支持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在信息领域里的各种权益。这是信息化给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然,信息畅通(包括政令畅通、军令畅通等)需要很多条件来保证,但是语言文字的保证很重要,因为人类信息80%是靠语言文字传递的。
  2.保证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其他中华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权利。当前最重要的是保障中国公民的母语权利,比如在中国领土召开的有中国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国家通用语言应成为会议语言(或会议语言之一);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应当有国家通用文字的标志及说明书;电信查询应首先提供普通话服务;中国的各种便民设施用字,应优先使用国家通用文字。民族自治地方,应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
  3.帮助全世界愿意学习和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方便地学习和使用中国语言文字。国家语委除了在自己国土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帮助少数民族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还有帮助愿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他国公民的义务,这里包括海外华人,也包括非华人。而且中国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汉语汉字,还有藏语文、蒙语文、维吾尔语文等。中国语言走向世界,不仅仅是汉语汉字走向世界,也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换句话说,中国也应掌握民族语言国际教育的话语权!
  语言政策是针对语言生活状况制定的。当前我们对语言生活状况了解得并不全面真切,这是需要加强的环节。从宏观上看,应该从这几个角度去把握: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字。汉语和汉字虽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中国走向世界。与此相应,中华语言也在走向世界,外语学习也更加热火。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英语是主要语种,但“小语种”现在也很火爆。
  3.信息化。信息化并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催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些新词汇、新文化。比如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当今非常重要的新媒体,对待新媒体中的语言现象,心态要宽容,尽力帮助它走向完善。
  4.重视文化。从文化传承看语文教育,就需要妥善处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问题、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问题、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我们不能让语文教师和语文课背上太沉重的包袱,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人生知识的积累和人生体验的增加。
  为了解语言生活状况,国家语委近年来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研究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和教育等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每年向社会发布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最近正筹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研究中心。如果对语言国情不了解,对现代语言生活不了解,就会影响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也会影响语文教学。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语言国情,的确需要我们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就语文学科来说,也有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关于什么叫语文的问题。通常的定义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请问,您怎么看待语文教学中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问题?
  李宇明:要界定口语和书面语有一定难度。书面语和口语的划分,首先应该是从载体开始的: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的是口头语言,以文字为载体的是书面语言。但是,也可以从语体风格上定义它:口语风格的可以诉诸文字,如用文字记录的民谣;说出来的话也可以具有书面语风格,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有了文字才产生了书面语。我国许多民族至今也没有文字,他们只有口语而没有民族的书面语。历史上,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曾经严重脱节。大约在汉代,口语同书面语就很不一致了,前人的著作要做“注”才能读懂。到了后来连前人的“注”也读不懂了,对“注”还要注释,称为“疏”。语文现代化从清朝末年起步,当时就提出要“言文一致”。认真说起来,言文一致是相对的,口语和书面语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但是距离太远,甚而至于成为两套语言系统,这势必影响语文教育,影响人的思维,而且书面语会慢慢枯竭,因为它不能方便地从口语中汲取营养。反之,两者也不能没一点距离。口语是即时性的,说话时难以仔细推敲,难免出现重复啰唆、文意跳跃性大、首尾照应不周等情况。因此口语不能代替书面语,书面语需要专门学习。
  时常听人批评语文课忽视培养口语能力,认为当今时代说话比写作重要。也有人反驳,认为上学就是识字,学习书面语。街头不识字的大妈口语溜着呢,不还是文盲?
  口语发展和书面语学习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书面语学习需要以口语为基础。学会读书之前,一般儿童已经基本习得口语,在此基础上才能学习书面语。学了书面语,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口语的发展,使口语升华到一个新阶段。知识分子的口语不同于文盲的口语,道理就在于此。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书面语,小学阶段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口语,之后学龄段还应适当训练一下口语,特别要注意通过书面语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
  
  从目的上定位语文教育
  记者:说到语文教育和语文传承,有观点认为,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这基本上抓住了语文的核心。您从语言学的角度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李宇明:语文教育多数是母语教育,但也不完全是。我国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没有书面语,学生一入学,语文课学的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相邻民族的语言文字,这种语文教育就不是母语教育。有文字的民族,其语文教育多是双语教育,既学母语,又学普通话。在单一民族国家中,也许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但在多民族国家中,这种说法有点简单化。如果过于强调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就需要为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编写课本,培养师资。这不仅一下子做不到,而且也未必符合民族意愿。
  当然,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和母语延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是文化的命脉、母语的命脉。儿童自幼就通过习得的方式从父母那里掌握了本民族的口语,从而也就掌握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口语习得也是文化传承、母语延续的重要方面。
  记者:我想,您更多的是从语言国情这一宏观角度来思考和阐述您的语文教育观的。认为母语学习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的观点,其实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而言的。如果把论题缩小一下,把语文的含义缩小到目前中小学中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课程,而且主要指的是语文新课标覆盖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您如何定位语文教育?
  李宇明:如何定位语文教育,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从教学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从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