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重拾中华经典,复兴中华文化

作者:李 节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断受到学术界和普通百姓的关注。小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中学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等选修课,大学公共课里讲经史子集。社会上也先后掀起了讲读《论语》《三国》等文化经典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推出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国9个省市进行了试点。2008年3月2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了《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要求开展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为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作为提出创意的部门和发起单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国家语委在新形势下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为什么将中华文化纳入语言文字工作的范畴中?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
  
  记者:一般人都知道国家语委的工作跟语言文字有关,但具体有哪些内容则不是很清楚,首先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国家语委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王登峰: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是《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界定的,即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从国家语委的工作格局来讲,语言文字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工作措施就是针对四大领域,即党政机关、教育系统、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对公众个人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高,我们过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都能用普通话顺畅地交流。比如说教育系统通过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语言文字水平。相比较而言,我们过去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四大领域,对于提高每一个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可能相对来讲做的工作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新形势,也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极大扩张,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客观上也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同时由于外语的影响,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了。在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推广、要不要规范的问题,而是如何推广和如何更有效地规范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
  记者:请问你们创意和发起“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王登峰: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中,如何提高公众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关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工作很重要,但是也很容易被忽视。现在的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语言文字工作又确实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尊严、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传承的问题。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升公众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关注。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是语言文字工作跟文化热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国家语委新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我们希望倡导大家去诵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诵读经典既推广了普通话,又可以让诵读者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一举两得。2007年已有天津、山西、辽宁、江苏、山东和甘肃等10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和广泛好评。
  当然,这样的诵读只是一个开始,要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做更多实质性的工作。如果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自然会激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自发地去寻经索典,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入。正如我们提出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主题一样——“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习普通话与规范汉字的过程,也是人生受到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更是重拾经典、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
  记者:将推进“中华诵”和“中华赞”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不是意味着语委工作思路的变化?
  王登峰:确实如此。语言文字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模式和途径,包括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普通话测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随着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变化,需要对语言文字工作思路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首先,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价值,总结起来是16个字:“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个人成长。”语言文字工作事关民族团结,跟文化传承也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情趣、成功和成就也和他的语言文字水平有关,因此语言文字工作还涉及个人的成长。
  其次,语言文字工作从主要侧重语言文字工作四大领域,转变为部门、机构和公众并重,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坚持以前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工作方法,也要把眼光更多地投注到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有效地提升公众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中去。也就是说,要关注公众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健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评标准。作为国家语委来讲,我们首先要制订和健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标准,而且要把这个标准推行下去。我们现在已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反映的是能不能用通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同时语文能力还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话水平的问题,还包括汉字使用的情况、言语交流的情况、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能否用很简单的话语把一个想表达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能否准确地了解别人讲话的含义等问题。
  第三,语言文字工作要从主要侧重工作本身(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转变为既注重工作,又要营造吸引力。我们过去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宣传做得不够,公众不了解,现在我们需要提升吸引力,其实就是提升公众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关注,就是要借势和造势,要形成话题和热点,要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有时候我们可能要去制造一点“事”,这个不是制造事端,不是制造麻烦,而是要制造话题,制造舆论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高度关注的话题。今年借助四大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这样一个契机,推出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这个信息发布以后,三天以内网上的有关信息达20多万条,差不多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个消息,网上的留言也很多。语言文字工作能够形成话题,能够形成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从主要侧重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转变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与传承文明并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其实也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言文字工作其实是大有可为的。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完全能够结合起来的。这样我们的工作既受到了公众的关注,也跟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要大力推进的工作有机会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去年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有九个省市参加,今年将要推出的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媒体反应非常热烈,中央领导同志也专门作出批示,指示要认真组织,切实落实。
  记者:您认为语言文字工作与中华文化传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王登峰:实际上,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外国人教我们外语,教的是他们的文化,我们教外国人学中文,也要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最近我们正在跟汉办联合做一个项目,就是把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视频、通过其他的资料做成一个外国人学汉语的辅助教材。我们现在正准备做二十四节气,另外像阴阳五行、像中医的一些观点,都希望做成这种形式。为的还是要传播中华文化。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既然我们教外国人中文的时候要把文化放在里面,外国人教我们语言的时候也要把文化放在里面,那么我们自己本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跟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