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本从考生实际出发,设题从稳定和新课标着眼
作者:唐海波
四是重视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散文形散神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围绕主题广泛展开联想、想象,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这就为此类试题的设计提供了条件。如安徽卷:“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五是湖南、安徽、浙江、天津卷依然保留了赏析题。这是将读写结合、将理解上升到阐述,在鉴赏评价层级设题。特别是湖南题,要求高,分值大,等同于一篇小作文。长期坚持,对师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定会大有裨益。
湖南卷第18题颇值得关注:
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能考查利用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三、小说阅读: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人物、手法
今年共四篇小说阅读题,三篇外国的,一篇中国的,它们都不以情节曲折见长,而以人物性格的突出独特为重点,所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设题重点,如分析“母亲”“我”“侯菊”“鲍勃”的形象,只不过有的题目不是直接提出要求,如江苏卷“为什么要重点写侯菊”。
分析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有两题: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江苏卷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鉴赏小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上,还要懂得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浙江卷:“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赏析“‘我’的形象与作用”。这既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又要懂得一些小说的创作方法。
因为小说鉴赏的难度,在有实用类文本可选做的省市,有三分之二的考生放弃了小说鉴赏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独领风骚
2008年广东卷考的是科普文——著名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其余三套题都将绣球投向了实用类文本中最有文学性的一种体裁——传记。
因为是选做,考生的选择固然由其兴趣、准备、经验、能力等决定,但如何平衡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难度,不让考生选择时犹豫不决、选择后大呼后悔,维护高考的严肃性、科学性、公平性,成为2008年命题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广东卷选了外国作家的作品,其他三套试卷文学类和实用类都是叙事文学。文本性质最为接近的是山东卷,其选文《歌德之勺》和《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都看成传记,未尝不可,此外,两文在设题角度、对应考点、解题方法、分值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用类文本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探究题,不管是就深层意蕴探究,还是就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都不能只停留在选择一个给出的结论,再回到原文找依据的简单寻找型探究上。好的探究题应从文本出发,要考生从储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出发,谈有关看法。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山东卷对“写作启示”的探究,宁夏海南卷对“情与法”冲突、办学成功原因的探究就非常值得肯定、借鉴。
2008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在表述上存在个别瑕疵,如广东卷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到底是要回答文中“我”对“父亲”的态度,还是谈答题者对“我”对“父亲”的态度的理解和评价,不易辨明。有的题太宽泛,如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考生很难选好评价的角度。有的题考点重复,能力层级单一,如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17、18题。
我的结论是,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考生利益至上,给考生读懂文章降低门槛,设题紧扣考试大纲,重视新课标理念,重视新课程实践带来的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