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本从考生实际出发,设题从稳定和新课标着眼

作者:唐海波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实施新课程的广东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是三篇阅读外,其余14套题都是两篇阅读,这41篇阅读材料(天津科技文阅读为两篇)难度适中,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规范,富有浓郁的情感、睿智的哲理、新颖的知识,很多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考试功能,而且有助于考生知识的更新、心灵的陶冶。应该说,今年的41篇阅读材料十分理想地完成了测试选拔人才的重任,对中学阅读教学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题型看,科技文阅读除上海为一客观四主观、广东为两客观两主观、北京为两客观一主观外,其余15套题都采用三或四道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与2007年不同的是,今年推断题“重出江湖”,共有11套题考了推断题。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仍然是命题重点,充分体现了科技文“科技”的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再度成为必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江苏、浙江、宁夏海南考的都是小说,其余14套题不约而同地继续走散文路线,最有共性的有两点:一是“为什么”型题“横空出世”,考者甚多;二是写法探究题相当火暴,胜于往昔。这些题都能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层级设计相应的题目。所有试题都不偏不怪,紧扣文本,难易适中,突出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探究题在文本和考生、开放与限制、立足文本和拓展延伸上处理得比2007年要好。
  下面从四方面对2008年现代文阅读题做一些分析。
  
  一、科技文阅读:紧贴社会现实,引导考生推断
  
  2008年的科技文阅读中,社科文唱重头戏,其他是配角。这些文本涉及建筑学、文艺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理学、宇宙学、天文学等,具体来说,选材具有如下特点:
  1.时代气息浓郁,与社会热点话题息息相关
  如北京卷的“塑料袋的科学迷思”与今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有密切关系;四川卷的“煤变石油”与最近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世界面临严重能源危机有关;天津卷的“绿色经济”更是考生熟悉的话题;宁夏卷的“文学中的变形”理论、上海卷的“城市地标”,考生在学习中早就接触过;湖北卷的“湿地”、浙江卷的“生物的多样性”,本来就是考生在地理课和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出题者选的这些材料都是考生学过、接触过乃至研究过的知识,而且文本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通俗明白,没有阅读障碍,使考生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考生能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充满信心地阅读答题。科技文阅读从诘曲聱牙、深奥难懂变得清新自然、可亲可近了,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
  2.命题突出科技文的文体特征,保持了考查角度的稳定性
  科技文阅读应重点考查理解、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2008年围绕这三项能力设题,共有12套试卷出了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题。作为介绍最新科学知识、科技动态的文章,它们肯定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阅读科技文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途径,考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就成了读懂文章的关键,今年对整体把握文章更为强调,“下列说法是否符合文意”在试题中屡屡出现。从考查角度、题型、题量、分值来看,今年科技文阅读题与2006、2007年保持了连续性,这是高考命题成熟的表现,也是对考生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
  3.推断题“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2002年考试说明第一次提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以来,推断题成了科技文阅读的必考题,但2007年几乎销声匿迹,因为考试大纲将该考点删除了。2008推断题“重出江湖”。2007年的轮空让命题者深知“推断”是在理解性阅读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阅读、运用性阅读、拓展性阅读,对考生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等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绝对不是鸡肋。请看2008年天津卷推断题: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文中有多处表明绿色经济特征的词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强调对自然资源的永久利用”,显然C“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正确。
  由此可见2008年的推断题很多还停留在对原文信息的寻找、确认、辨别层级上。
  四川卷的推断题很有思维含量,其选项D是“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与此对应的原文是“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初看起来这个选项似乎正确,其实读懂了关键内容“间接液化技术”就知道这样的推断犯了简单直接的毛病。
  4.两道值得关注的题
  科技文阅读题以选择题占绝对优势,出新不容易,但湖南卷第6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浙江卷第9题“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涉及的都是归纳、概括能力,这样的命题强调了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性,相似选项的辨别有助于思维严谨、细致。
  广东卷、北京卷、上海卷的主观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
  
  二、散文阅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挖掘内蕴、探索原因
  
  散文阅读从选材看有如下特点: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沧桑中抒写对现实的感悟。如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或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抒发对人生的启迪、对生活的见解,如全国卷Ⅱ的《马樱花》、湖北卷的《雾》、北京卷的《碧云寺的秋色》、四川卷的《我爱水》、辽宁卷的《雨韵》,安徽卷的《我与地坛》;或者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如重庆卷的《时间怎样地行走》;或者是有关文学欣赏的随笔,即湖南卷的《谈静》。
  二是贴近学生实际,重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接轨。如《阳关古道苍凉美》中的人、事、景、诗考生是十分熟悉的;《谈静》虽是文学评论,但朱光潜先生用深入浅出的笔法娓娓道来,文中大量的诗句、事例考生当耳熟能详;《时间怎样地行走》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也极易理解。一些借景抒情的散文所用的象征、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也属于司空见惯,而且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俯拾即是,经过训练的考生应能迅速捕捉到这些关键句,如湖北卷《雾》中的“雾能把一切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三是选材以名家佳作为主,但不拒绝新人新作。世界文豪高尔基、欧·亨利,学术泰斗、学贯中西的大师季羡林、钟敬文、朱光潜,现代著名作家萧乾,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张炜、迟子建,都进入了试题,新面孔如寅公、张绪佑、张秀亚、学群。
  散文阅读设题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重视文本内蕴的挖掘。这是由散文含蓄空灵、寓意寄怀、托物言情的特征决定的。2008年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句子含义、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四川卷、福建卷、北京卷、重庆卷、山东卷、辽宁卷等都要求“解释句子的含义”。
  二是重视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探究,思辨色彩浓厚。2008年试题中很多“为什么”类型的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知道文章讲了什么,而且还要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是一致的。这样的命题无疑会对新课标的实践起到肯定、褒扬、提高的作用,这是高考主动与新课标接轨,是今年现代文阅读最大的亮点,是最具引导作用的方向题,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卷、福建卷、四川卷、山东卷、辽宁卷都有这类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