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自主选择,有效指导

作者:吴欣歆




  说到底,姑母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她的风采让很多人能照见自己。
  四、引导学生回顾本阶段的学习流程
  读书→思考、质疑→明确学习专题→拟订探究题目→查阅、整理资料→完成小论文的撰写。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学生自主选题就已经进入了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会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感兴趣,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可能成为学生研读、分析的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些内容常常因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课时的限制而被忽略,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激情涌动的学习机会。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学生也是自主的。老师提供的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相对统一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加宽松的学习流程。老师也不再以统一讲授为主,而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学习流程的宽松主要体现在它不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思考。与此同时,学生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围绕主题深入探究的经验,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方式逐步梳理阅读成果、思考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自主阅读、选题的课堂上,学生很投入,提出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如:
  1.《寻访“画儿韩”》中甘子千软弱的背后是什么?
  2.《辘轳把胡同9号》中韩德来的“表现欲”能否代表北京人的普遍心态?
  3.老舍在《过年》中用了大段篇幅描写风,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再现,还是有什么暗示意味?
  4.《过年》中姑母的表现是不善良,还是一种特殊的心理?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点,但问题的解决涉及阅读鉴赏小说的一般内容与一般方法,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问题就归到了小说阅读的某一个方面,学生也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甘子千软弱的背后是什么”涉及对小说人物个性的把握,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寻找相关内容分析,最终形成了“品读甘子千”的探究专题。
  我在这节课中曾经预设了“选题指导”环节,想利用课本中的“探究提示二”指导学生在题材、语言风格、人物分析、作品比较等方面选题,但学生在整理批注和围绕主题深入研读的过程中非常顺畅地确定了探究主题,说明以前的学习已经让学生明确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选题的能力,所以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
  下面是学生选定学习篇目和主题后拟出的小论文题目:
  1.《过年》人物谈
  2.《寻访“画儿韩”》中的盛世元
  3.云致秋人物形象分析
  4.“小心眼”与“真仗义”——浅析《辘轳把胡同9号》人物
  5.云致秋的艺术人生
  6.两个人与两个时代——读《寻访“画儿韩”》有感
  7.从京味语言看京味人物
  8.从“画儿韩”说起
  9.给韩德来画像
  10.被戏服裹住的云致秋
  11.品读甘子千
  12.北京人这样说话——析《辘轳把胡同9号》的人物语言
  13.话说甘子千的一念之差
  14.那五——市井无赖的代表
  15.话说北京旗人
  16.姑母的风采
  17.京味小说中的“老北京”
  18.从《过年》到“过年”
  19.京话现京俗
  20.重温旧历年
  21.胡同里的那点鸡毛蒜皮
  22.看那四合院
  23.寒风中的北京城——谈《过年》中的环境描写
  从学生的选题不难看出必修一的泛读导引《小说与人物》和必修三的泛读导引《小说与故事》对学生探究方向的影响,这说明以前阅读小说的思维过程和阅读方法在学生心里留下了印记。23个选题中有16个与人物有关,17~21涉及的是小说的情节,22~23涉及的是环境。如果完成了必修四和必修五的学习,学生的选题可能会更丰富、更多样。
  第六、七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小论文,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记录小论文选题角度,选择专题探究的方向。
  【学习过程】
  一、自愿结组(10人一组),小组同学循环传阅小论文,用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在笔记本上做好摘录(重点摘录小论文的选题角度和主要观点)。
  二、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介入,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一)个别指导的问题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学生习惯性地把问题抛给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这些问题大多与本组成员新的阅读发现一同出现,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随机生成,而不是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甚至成为他们深入阅读的障碍。比如说下面几个问题:
  1.在《过年》的美好中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对沙尘暴的描写?
  2.写《过年》,为什么先写“六七月”的父亲,这与“过年”有什么联系?
  3.民国时期汉人和满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集中讲授解决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组同学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集中讲授更高效,这时可以让学生先停下来,设计话题组织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如:
  1.如何分析京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2.京味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有哪些共同特点?
  3.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称谓表现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在组织同学讨论第3个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1.四篇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称谓?
  2.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称谓分成几类?
  3.各类人物称谓分别能表现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4.这些特点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讨论的话题体现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共同讨论可以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的解决自然顺畅。
  三、整理阅读记录,梳理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想法。
  四、提交自己渴望继续探究的问题。
  五、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探究题目,将学生分成五个合作学习小组:
  1.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特色
  2.京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京味小说中表现的京味文化
  4.新京味小说概貌
  5.新北京和老北京
  六、围绕本组探究题目研读小说,记录阅读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课前我粗略估计了一下,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边阅读边交流、记录,大约可以读十篇小论文,于是就安排学生自愿结成十个人的小组,小组同学循环传阅小论文,用旁批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下一个阅读的同学既读文章又读旁批,还要再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让交流尽量充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拓展探究角度、拓宽探究范围。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我随时介入,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容易满足共同需求的优势。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交流与碰撞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选题中建立起了联系,他们或多或少有了新的思考或更深入的认识,梳理这些想法和认识,学生就发现了自己渴望继续探究的问题。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整理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有些问题的共性,从感性的思维走向理性的思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自我概括归纳的过程。这时候学生的选题相对比较集中,只有一位学生提出的选题“新北京和老北京”没有“同行者”,但她坚持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想放弃。基于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我也鼓励、支持她。在班级公布了学习小组的分配情况后,因为这位学生的人品很好,有6名学生加入到了她的小组。由此可以看到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很多,兴趣、情趣、感情都可能起作用。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
  1.查阅资料验证阅读心得,解决存在的问题。
  2.整理阅读心得和查阅到的资料,准备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在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室分组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边查阅边讨论、整理。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