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作者:李 节

的词语,因为文学形象是从语言中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用字典的释义来教书,必然会把生动的作品弄得概念化。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也就是蕴涵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规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语言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语言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
  所以,还是要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一定要深厚。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有趣。修养大干能力,更大于知识。教师的语言学修养包括语言的理性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发现新的语言学课题并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还包括鉴赏语言和文学的能力。
  记者:关于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问题,您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将索绪尔语言学应用于语文教学,并且一直在用“言语作品”和“语言现象”等词语,您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掌握“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并将二者理性地应用于教学?
  王宁:其实语文教师掌握这两个概念并不难,而且明确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有用。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因此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和体验在内的,是具体的。可以说有两种人文学科与语文课有关:一种是文学,它关注的是言语:一种是语言学,它更为关注语言。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指导我们的写作和阅读。
  语文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所以接受者必须经历语言意义与言语作品意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双向过程。对写作者来说,语义是文意的依据,文意如果违背了客观的语义和语义组合的规则,文句就会不通顺,更谈不上感动别人了。对阅读者来说,已经掌握的词语,如果不能放入具体语境转化为文意,是难以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思想的;尚未掌握的词语,读了许多文章,得到很多言语材料,如果不能把词语的语言意义概括出来,就只能模仿他人的具体说法,而不能通过他人的言语材料生成其他的话语,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些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词汇库里。
  教师应当有理性的语言学知识,但是教师不能向学生灌输语言学的教条和理论。教师应当能够借助语言和言语区别的理论,借助对语言社会性和言语作品经验性的了解,把语言与传意的知识引进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作品时将语义转换为文意,在积累词汇时将文意转换为语义。教师心目中有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之后,就应该知道,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从言语作品中感受到语言是有规律的,从他人的言语作品中不断地总结和认识语言运用规律,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理性。语言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也不能违背社会性。这是教师需要建立起来的语言观。目前来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师资,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现在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
  记者:教师是否需要让学生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语言学概念?
  王宁:教师不需要给学生灌输语言学的教条,可以通过大量分析语言现象,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具体含义时,通过分析不同语境对言语意义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建立起“语言”与“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体会语言、掌握词义,不能脱离言语作品本身,在整个社会语言中,词汇和它的意义都是有系统的,只是因为言语作品对语言的使用没有次序,才使语言内部存在的系统被掩盖了。中学生不需要自己去描写这种语言内部的系统,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积累、不断梳理词汇和意义关系的脉络,使他们对语言系统产生感觉,从而引起他们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兴趣,提高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所以,有些过去没有引进中学教学的语言理论,应当适当引进。例如,词义的引申、词义的分化、古今汉语的沟通,都应当深入浅出地加以适当阐释,并用以指导阅读和积累。
  记者:在文言教学方面,您提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言都需要学习,并且要参照着学习”,您认为学习文言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文言和现代汉语是能够相互沟通和相互参照的。
  王宁: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汉语的需要,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不学文言就难以深刻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程度。
  一般人认为学文言就是为了读文言,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的距离。其实不是的,在现代汉语中充满了文言,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量,往往低于来自先秦文献语言的文言词。还是用例子来说。比如,“丢”和“失”都有“丢失”的意义,而“丢”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等,“丢人”“丢脸”中“丢”的“丢失”义已较淡化;大部分含有“丢失”义的词都用“失”而不用“丢”,如“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失主”“报失”“挂失”“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都是典型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失声恸哭”里的“失”用的是“失”的古义,是放纵的意思。只有更多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才能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这个现象应当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
  记者:我们知道,您还主持着《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相信这个表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要,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再请您谈谈相关问题感谢您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时候接受我们的采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