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2008年中考作文:视野·困惑·出路

作者:史绍典




  写完美的什么好呢?只能是写我们现在还不完美,而应当在这一点上、在这个方面努力追求完美。“完美”。是永不停歇的追求!
  “一个让我____的日子”(南宁题),则是要求用一个情感的概念(如“自豪”“悲伤”“感动”“振奋”“懊悔”),来表述一个“日子”,这个日子就应该是满贮着这种概念的体验的。
  是不是捡拾生活的碎片。来拼织情感的网络?
  事实是仅凭一个概念,难于让这个日子成为“永远”。
  “考验”(西宁题二)。其实,考验的种类太多太多:上级考验下属、老板考验员工、情人考验情侣、自己考验自己……并非全是“灾难”“病魔”等等,才能成就“成熟”“坚强”等等的。
  “牵挂”(海南题二)。老题。老树新枝,要写出“牵挂”这种极细腻的感情极为不易。“牵”。是“连”。是“系”,丝丝缕缕地牵、殷殷切切地挂,始为“牵挂”。
  “牵挂”谁?故乡、故土、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朋友、恋人……所有能牵肠挂肚的人、事、物。均在彀中,但是写来总是平平。
  “珍爱____”(黑龙江题一)。“珍爱”后面该跟什么,有点拿捏不住。它的视界偏窄,只能是“珍爱宝贝”“珍爱童年”“珍爱友谊”“珍爱初恋”“珍爱那一瞬间”“珍爱第一次”……都是些甜蜜的、细腻的、黏糊糊的“情感”往事。一如风花雪月、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女孩子写来,可能得心应手。当然,男孩子只要心存细腻,也未尝不可着笔。
  “明天”(黑龙江题二)。“明天”是一种寄望与期待、延续与畅想。但是,“明天”,一定是牵连着“昨天”与“前天”的,“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盼”。恰如长沙题“明天的太阳是新的”一样,都是一种寄托与翘望。
  “明天的太阳是新的”(长沙题),是从“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脱胎而来。“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与中国传统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理念相合。而“明天的太阳是新的”,则是站在今天看明天,是寄望于明天。可能是今天发生了点什么,有了某种失落、怅惘,甚或伤感,那么,朝前看吧,“明天的太阳是新的”!
  以“____不容易(或____容易)”为题作文(海南题一)。这里是“容易”与“不容易”的辩证。实际地说,“容易”与“不容易”是相对的。提示如“帮助他人”“战胜自我”“拒绝诱惑”等,都可以拿在这里做相对的“平衡”。比如,“帮助别人”,说“容易”,是因为“我能”。说“不容易”。是因为“我不为”。所有填入空格的,全都可以构成这种“为”与“能”的辩证。不论是写“容易”还是“不容易”,都应该蕴涵这种辩证。
  更有以口号、口令入题的。
  “向前。向前,向前!”(北京题)军歌的旋律。军队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一往直前的口令和标志。军队拿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拿来作为作文命题,则颇费思量。
  军队的“向前”,不容商量、不许停滞、不准倒退……
  人生(生活)则不然,人生(生活)有进退、张弛、先后、上下、荣辱,出世入世、庙堂江湖、辉煌平庸,等等、它可商量、可停滞、可后退。让学生一味“向前。向前,向前”,从什么地方“向”。又要“前”到哪里呢?
  概念入题。要审慎!
  
  三、出路:张扬个性
  
  真情实感、真我性情,是作文的生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为作文的末路。
  “难忘那张____脸”(陕西题一)o确切地说,“慈祥的脸”,让“我”感到的是和善、可亲;“疲惫的脸”,让“我”明白的是困乏、无助;“陌生的脸”,让“我”看到的是疏离、不安(尤其是本不陌生而陌生了)。断无从慈祥感到“生活的温馨”、从疲惫、明白“生活的艰辛”、从陌生看到“生活的多彩”的。如果去掉提示文字,去掉“半命题”中的横线,直接以“难忘那张脸”命题,还真是不错的。
  同样,直接以“做个有心人”(陕西题二)为题,也可能更好。“做个有心人”跟提示之间,了无牵连。“做个有心人”,于己,认真;于人,真诚;于事,完备;于物,善待。
  怎么就跟“世界”一下子搭上了界?
  要看到,“同一个世界”的前提下,这个世界,本是大家的(包括所有所谓“有钱”“有权”“有心”的人),更何况“有钱人”“有权人”“有心人”概念交叉,“有心人”更多时候也就是“有钱人”“有权人”。
  “我的青春,与
  相伴”(乌海题一),抒情太过,抒情过则易于造作、虚浮。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那是一种离乱后的实实在在的狂喜。“我”的青春与什么相伴:快乐幸福、亲情友情、挑战拼搏、播种收获、烦恼忧愁?多选一还是多选几?其实,与作为初中生的“我”相伴的本是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
  “身边萦绕关爱的歌”(乌海题二),也太过矫情。萦绕在初中生身边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关爱,那会是“营养过度”,是浓得化不开。关爱与警醒、成功与挫折、鲜花与荆棘,等等,无不与“身边”相伴相生。
  “永远的歌声”(吉林题一)。一是说歌声永远,一是说记忆永远。能够永远的歌声,一定有永远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年,何来永远?一定是他童年时光的追忆。钱理群先生说:中学生具有成长之美,有着成长的感觉和成长的权力。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时期、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奢侈的事情。成长本身就是成长的美和成长的感觉。成长的感觉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但是在自己看来是蛹虫化蝶的那种痛苦,和新鸟破壳的那种挣扎。
  “永远的歌声”,当是这种“喜悦”“痛苦”和“挣扎”的礼赞。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力量?”(武汉题)这里有三层意思:1、“简单的一句话”有力量;2、“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有力量;3、“简单的一句话”引起的联想与思考。
  “简单的一句话”有力量。是因为这句话已经定格为“约定俗成”的有力量的话语;其内核已经有了“不简单”的要素,它已经凝聚为文化的状态、要从“简单”中读出“不简单”;一句话有力量与否。简单不是标准。这里,思辨是关键。
  “震撼心灵的____”(成都题一)。什么东西能让心灵“震撼”,这是值得思考的。“震撼”。也可以理解为“感动”,触发心灵的“感动”。而能够引发心灵“震撼”或“感动”的,无非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情爱……还是那些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等等。
  汶川大地震中的人与事,当是“震撼”的首选。
  “脚步”(广东题):1、反映为“过程”,如成长的脚步;2、反映为“频率”,如进步的脚步;3、反映为“动作”。如放慢的脚步……记叙“脚步”,就是写出一段历程。反思一段经历,尤其是伴随“脚步”的人与事,自己的甜与酸、苦与痛。等等。
  “我在____中得到快乐”(安徽题),提示词语为“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等。诉诸一种偏于宏大的叙述。其实,还有其他。比如。在自省中、在独处中、在感动中、在感恩中、在逆境中……所得到的快乐。更是发诸心灵的。此处的“快乐”,要写出人感受不到而我独有的体会、这才是上上之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