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材知识编排方式探讨

作者:曹建召

句子之间语气的连贯、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因素。试比较下边各组句子里两个句子的句式,体会课文用①这样的句式,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些。
  ①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②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
  ①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
  ②一条水门汀的小巷,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①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②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要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
  ①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
  ②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这个练习包含了常式句与变式句、把字句与被字句、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设问句与陈述句。编者并没有直接呈现这些知识内容,而是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通过对比句子,感受课文在运用语言上的匠心。由于知识呈现方式直接融会在课文和练习设计之中,教师教学自然衔接、连贯。当然,潜藏式知识呈现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需要编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巧妙的知识转换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刻领会编写者的目的和意图,对编者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波兰尼的研究,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缄默的。显性知识可以言说,而缄默知识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说,但恰恰是这些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区别不同的知识类型,对于知识呈现有不同的借鉴意义,明晰式呈现显性知识,潜藏式呈现缄默知识,可以使知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
  
  三、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
  
  螺旋式呈现指知识呈现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原则,知识内容会在不同的年级段重复出现,通过多次强化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传统教材的知识内容基本以这种方式呈现。这种知识呈现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衔接问题,即这个知识在不同的年级段重复出现,从而实现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但这种呈现又成为人们指责语文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仅有的那点儿知识重复出现。限制了知识创生的途径与渠道,不利于知识的生产。有的教师会把它当成一个推辞:“现在学不好,将来还要学。”比如一个比喻,从小学讲到高中,学生时时处处接触,教师几乎每课都要讲到比喻,学生最后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
  阶梯式呈现指知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这种观点可能会引发人们的争议:“语文知识可以独立分开吗?”“断开知识之间的关联不利于学生接受”。但是,在此强调阶梯式知识呈现主要指教材编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知识本身的结构内容相对独立地呈现,这样可以使知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使学生每课都有所得,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种知识呈现的结果必然是发现目前的语文知识捉襟见肘,生产新的语文知识成为教材编写者必然的使命。
  改进教材知识呈现方式,加强教材知识编纂技术,应成为教材编者面临的主要课题。从实际情况看,任何一种教材在知识呈现上都不可能依据一种标准,而往往会出现互渗的局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说来,任何割裂都不利于去认识一个完整的事物,分开讨论只是让我们更清楚事物的本原,上述分类是依据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不是语文知识的必然类别,从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方法去理解语文知识,可能会对语文知识教学提供某些帮助,也可能为教材的编纂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种取向: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及经验课程。理想课程是指专家、学者设计的课程;文件课程是指政府部门制订的课程;感知课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领会,二是指教材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贯彻;运作课程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体验课程是指学生最后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或是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经历了好几次转换,这些转换表现在语文课程中就是课程内容、知识的漂移与错位,教材呈现的内容往往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是自我感知的课程,学生个体体验到的课程各个不同。课程内容呈现的明晰化,可以实现课程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增减。特别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由于“母语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行的,而以无意识为特征的语感恰恰与以理性为特征的语言知识处在相对立的位置上。这就造成了探讨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问题时的复杂性”。语言的含糊性、课程目标的笼统性导致了语文教学随意性过大。知识呈现的明晰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责任问题。课程生产与教材编者有责任把明确的语文知识呈现在教材之中,使学生能看得懂,教师能把握得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