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作者:黄 伟

不限,自由发挥。文体一旦从语文教学中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给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缺损将是结构性的缺损。不仅如此,中考高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潜能和特长,标举“文体不限”的大旗,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对文体的忽视。尽管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但事实上,学生作文中文体模糊、语体失当的现象非但没有受到制约,有时反而受到张扬,从中考高考的高分卷和满分卷中可以看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非驴非马的“文体”,那些煽情和矫情的文字,正在被视为“富有人文内涵”而受到青睐。
  如果说,学生中的作文文体问题源自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对文体的轻视和误导,那么,当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对文体的轻视和误导则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大体走的是一条文体训练的道路,阅读和写作训练遵循的是“记叙文一说明文一议论文”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训练路径。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带来诸多问题,由此导致人们生发出排斥文体训练的心理和淡化文体的愿望。但是,问题不在于进行了文体训练,而是文体训练的路子不对:对于文章作品的分析,我们一直注重的是作品中观点、立场和主题思想,而不能从文本体裁层面去对结构、技法、语言等作艺术上的深入分析和全息透视(当前的阅读教学并未跳出以“主题”为中心的圈子,只不过将“主题分析”换成“整体感悟”而已)。简言之,传统的文体训练的问题症结是狭隘化和机械化。用传统的文本训练的狭隘化和机械化所带来的弊端来指责文本训练,是有失公允的。文体训练的窄化和僵化所带来的问题表明,对于文体教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诸多问题要探讨。自上个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沿袭前苏联的文学原理,长期以来,既没有博采众长,及时接纳国外文章学、文艺学的最新的优秀的理论成果,也没有发掘和继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的文体学精华。长期以来,本土的文艺学、文章学、文体学研究严重滞后,语文教学更是等而下之。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我们的语文教师文体知识相当陈旧,非常薄弱,远远跟不上当代文体发展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历史的教训和当前的困境恰恰表明了文体教学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以往文体教学简单化、机械化的做法恰恰说明了文体教学需要改革、丰富、发展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削弱和取消。在文体教学上曾经没有做好,就干脆淡化,甚至粗暴取消,是不能深入研究问题、认真对待问题的虚无主义态度。要切实加强文体教学,使之富有成效,既有待于文体研究的发展,更有待于语文教师对文体知识的学习、研修和运用。
  “文体不限”是“淡化文体”理念在写作领域的具体化。毋庸置疑,倡导“文体不限”,是对学生作文通病进行诊治的一种努力,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较大的余地,赋予学生作文创新更大的空间。但是,这一理念正在误导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践,已经给学生写作造成混乱,带来危害。我们从作文教学实践中得知,一旦“不限文体”,学生写作大体趋向于“个人情感化”的写作,即“叙事+感悟”或“掠影+抒情”的“准小品文”之类,这样的作文训练导向,试图以“言为心声”的真情写作来抗拒以往“假、大、空”的官样文章,但却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目光闭锁在“小我情感”的圈子中,在自我心绪中自艾、自怜和自恋,这无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训练,无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反而会导致作文新的程式化、雷同化、狭隘化和低矮化。之所以良好的愿望带来了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从“淡化文体”到“文体不限”的理念隐含着对作文价值取向的片面认识和对作文教学问题的错误归因。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的价值至少有二:一是对于学生内在发展的价值,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升华德性情操,养育情感美感,简言之,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对于学生外在的价值,即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交际需要进行得体的文字表达。当前的写作理念往往只重其一而忽略其二,只关注写作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的个人抒怀,而忽视了写作教学应对社会之需的能力操练。如果真的对学生未来负责,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谋生实用的写作能力就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笔者毫不怀疑人文涵养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价值,也无意轻视作文教学对于发展人的主体性、培育学生个性的人文价值,但说到底,作文(包括文学创作:是服务社会的工具,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作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真情实感”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如果作文教学仅仅钟情于小感悟式的“私语”写作,那么充其量是在心灵的后花园种上几株盆景,可供自我欣赏,投放社会却并无大用,最终结果只能是顾影自怜。如果更多地为学生未来着想,我们就不得不加强各种文体的基本训练,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培养一批徒具丰富的人文情感的生活“乞丐”。
  在“淡化文体”论者看来,加强文体训练,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与发展,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把学生作文的创新问题归咎于文体训练是“棒打红娘”,错怪了对象。作文的千篇一律不是由文体带来的,也不是淡化文体就可解决的,这一问题非常复杂,但根本的问题是文化多元和思想自由与解放的问题,回首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代的百年历程,这个答案不难找到。加强文体训练,提高文体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入格走向创新,而且在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的创新才是理性的、可靠的。凡是对文体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大家,无不具有极高的文体素养,对多种文体写作驾轻就熟,决不是没有文体制约的天马行空,随意涂鸦。
  当然,文体在不断发展、变化、创生,有些文体间的界线也在模糊,文体之间的融通性、渗透性也越来越强,与此相应,对于文体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体的发展和文体研究的深入,既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问题,引发了新挑战,也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带来了生机。我们的态度应是积极应对,吐故纳新,而不是关起门来或放火烧掉。

[1]